谭浩俊:三季度GDP增长7.4% 中国经济将触"底"反弹?

2012年10月24日 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据日前刚刚公布的1-9月份经济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534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其中,一季度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三季度增长7.4%。

    7.4%的增长率,是不是中国经济的“底”呢?如果是“底”,它又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水平和状态呢?这个“底”,会不会出现反复呢?对这些问题,必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目前可用三种方式来判断中国经济是否止跌企稳,“U”型、“V”型和“W”型。

    首先是“U”型。这是一个周期相对较长,也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也就是说,经济一旦处于这样的状态,不仅下滑的速度会比较缓慢,下滑的时间也会拉得较长,恢复的速度也会比较缓慢,上行的时间也会拉得很长。但是,一旦筑底完成,经济增长基础将十分牢固,不容易出现大起大落。美国经济应当属于这样的结构和状态,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到现在,虽然也曾出现过复苏迹象,但还是很快进入筑底过程。随着QE3的全面实施,美国经济应当快要完成筑底过程,并进入“U”型的右端部位,呈现缓慢复苏的状态了。

    对我国经济来说,应当不属于这种结构。一方面,经济增长率已从去年9月份的9.3%下滑到今年9月份的7.4%,下滑了近两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按照目前固定资产投资状况,应当不会出现美国那样经济连续多年进行筑底的现象。因为,1-9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256933亿元,同比增长20.5%,增速比1-8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也就是说,9月份的投资已出现升温迹象。固定资产投资升温,预示着经济复苏。一旦经济复苏,也就不存在着筑底问题。

    很显然,中国经济更应该属于“V”型结构,几乎没有底部。按照中国经济最近三十多年的实际情况看,也确实没有出现过“U”型结构,也没有长期低迷的现象。即便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也没有出现底部徘徊,而是充分利用出口和拉动投资,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至于中国经济会不会出现“W”型结构,是需要认真面对和研究的问题。从目前各地所采取的措施来看,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是投资拉动,而投资拉动的着力点则主要放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就是常说的非生产性投资。相反,生产性投资仍然比较低迷。主要表现为企业销售不畅、亏损现象比较严重,导致许多企业不愿意进行生产性投资。加上融资难等问题的困扰,多数企业的投资热情还没有被激发出来。特别是民间资本,仍处于等待观望状态。

    那么,主要依靠基础设施的投资拉动到底能维持多长时间,能否因此带动生产性投资复苏?如果答案不理想,谁也无法保证,中国经济不会出现反复。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中国经济出现“W”形态呢?如何才能避免中国经济出现新的探底问题呢?笔者认为,必须积极调整政策,尝试新措施。

    首先,必须增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目前的货币政策,已经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度稳健而灵活性严重不足。特别是近一段时间以来的频繁逆回购,完全脱离了经济发展规律。虽然从表面看没有直接补充市场流动性,但M2的过度增加以及逆回购的大量到期,也将增加通胀压力及调控难度。所以,如何提高货币政策的灵活性,更加灵活地用好货币政策工具,是管理层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第二,财政政策不能只说不动。在货币政策遭遇瓶颈的情况下,有效利用财政政策工具,是解决货币政策功能作用不强的主要手段。但是,从管理层的做法来看,似乎不大愿意动用财政政策手段,减税政策迟迟没有出台,或者力度不大。这也是实体经济难以复苏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要想帮助实体经济尽快走出困难、走出低迷,就必须加大减税力度,增加财政补贴、财政扶持等手段,在未来几个月内,让财政政策手段充当主力。尤其需要防止的是,地方政府不能为了政绩竭泽而渔、寅吃卯粮,而要放水养鱼,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第三,要把握好基础设施投资的节奏。不要过度使用投资拉动手段,特别不能完全依靠非生产性投资来拉动,而要通过非生产性投资拉动,带动生产性投资的复活。只有激活生产性投资,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才能健康、有序,具有可持续性,经济的发展才能避免大起大落。

    第四,有效激活民间资本。民间资本不活,实体经济难醒。只有企业,特别是民企成为经济的主角,经济的活力才能真正增强。关键是,对民间资本的支持和鼓励,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体现在文件上,而要落实到行动上。其中,垄断领域向民间资本开放,是激活民间资本最关键的手段。鼓励民间投资的新36条,必须落实到各级政府、各个行业的工作中去。只有这样,民间投资者才会放心大胆地进行投资,生产性投资才能活跃,经济复苏的基础才会牢固。

    当然,鼓励出口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但是,由于出口受到的制约因素太多,特别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口阻力增大的情况下,要想出口对经济发挥更大的作用,短期内难有明显效果。

    总之必须看到,经济状况并未恶化。因此,信心不能丧失,动力不能丧失,决心不能丧失。(谭浩俊)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谭浩俊:三季度增长7.4% "去房地产化"的GDP更具含金量


三季度GDP增长7.4% 经济运行正处稳增长关键时期


三季度GDP增长 7.4% 仍需认清形势坚定信心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