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秋风:国内光伏市场升温,并网难限制行业扩张

2012年10月24日 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面对美国“双反”、欧洲反倾销下的欧美市场萎缩,中国光伏企业开始将更多的目光转向国内市场,而近期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工信部等部委扶持政策的增多则使得这股开发热情进一步升温。对此,专家指出政策的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对国内市场的开启更为重要。(10月23日《经济参考报》)

    “一叶知秋”,媒体对光伏产业现状的解读呈现两面倒的现象。主流媒体突出“多部委扶持政策密集出台”,市场化的经济类报刊则把视野放置到更加微观的光伏企业观察,得出的结论实际上印证了中国光伏产业各方都在努力,但仍然处于迷局之中,如何破解却并没有清晰的答案。

    众所周知,“欧美相继对华抡起“反倾销、反补贴”大棒,长期“两头”(原材料依赖进口,成品指望出口)在外的光伏产业大军不得不将面对超过90%以上份额市场的沦陷。”从2012年开始,中国光伏企业就落入反倾销的陷阱爬不出来,无论是企业自身还是外贸管理层都无计可施、乏善可陈,“业界普遍希望目前仅占5%份额的国内市场能够及时大规模启动”,某种意义上说是黔驴技穷的最后一招——在国内,发展光伏市场的机遇期还远未成熟。

    在多部委参与拯救中国光伏企业的大背景下,尽管有消息称“一份题为《国家电网关于大力支持光伏发电并网工作的意见》的文件已上报国家层面”,但以此断言“一直制约光伏发展的并网问题在不久将来有望得到解决”,显然过于乐观了。

    制约中国光伏市场的瓶颈就是并网难。现有行业规定是,“对于分布式屋顶光伏电站,电网要求必须自发自用,不许上传。只有对于经过特许权招标的集中式地面光伏电站,才可发电上传,真正售电。这部分电站每年额度是很小的。”并网的受限极大地限制了光伏市场的扩张。

    有消息称国家电网也在制定相关指导意见,考虑将此前归属于国家电网及升级电网管辖的并网审批权下放到地市级。但不能忽视的问题是“目前一个并网许可证经过几番倒手后就能卖出天价”,对政策的消解和企业的无力感是现实层面不可回避的困境,多部委的努力很可能变成极少数人牟利的工具,最终光伏产业的命运依然堪忧。

    更值得注意是,在各种产业优惠、扶持的政策背景下,一些光伏企业宁可坐以待毙也拒绝地方政府救援将企业国有化,无锡尚德负债超200亿,在“当地政府表现出救场的高姿态,但尚德方面却不愿被接管”,说明即便到了生死关头,光伏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尚在进行中,也为产业迷局再添神秘色彩。

    反应在资本市场上,大批A股上市公司开发光伏电站(BT项目)来拉动产品订单销售,用制造业企业尝试往下游延伸的方式规避风险。即便是面对国内目前超过3000万千瓦的光伏制造业产能来说,寄望国内市场启动就可以短期内完全消化掉过剩的产能是不现实的。10月22日,中国光伏巨头赛维LDK出让此前发行股本约19.9%股权,也从证券市场上反应了现在光伏产业市场的不明朗。

    应该看到,即便发展光伏产业的羁绊未除,但各种内外因素都开始呈现利好的趋势,特别是“在西部投建光伏电站不仅几乎不需要补贴,而且有众多项目投资收益率可达10%以上。”使得“光伏市场在中西部”已成为各方共识,毫无疑问,将拯救中国光伏产业的重心放置西部是破解迷局的关键步骤。(吴秋风)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中国光伏企业别把注意力都放到贸易战上

光伏产业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