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网言众议:"两成老人靠养老金生活"相当危险须警觉

2012年10月24日 11: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联合国人口基金与全国老龄办于22日举办论坛。调研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以养老金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老年人只有24.1%,与2000年相比增长4.5%,同时,城乡之间差异巨大。城市老年人中有66.3%的老年人主要依靠离退休养老金生活,而在农村,依靠养老金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老年人仅为4.6%。(10月23日新华网)

联合国人口基金与全国老龄办于22日举办论坛。调研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以养老金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老年人只有24.1%,与2000年相比增长4.5%,同时,城乡之间差异巨大。城市老年人中有66.3%的老年人主要依靠离退休养老金生活,而在农村,依靠养老金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老年人仅为4.6%

在中国农村,依靠养老金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老年人仅为4.6%

    “两成老人靠养老金生活”凸显社会之痛

    中国经济网网友 陈国琴

    只有两成老人靠养老金生活,根据原因在于很多农村老人对养老政策缺乏必要而全面的了解,由于对于政策缺乏清晰准确的把握,使得他们未能及早参与到养老政策当中。不过,导致如此尴尬状况出现的根源,还在于政府相关部门工作做得不够到位,如果说,政府部门能够不断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切实让公众认识到养老政策的重要性,百姓自然会积极参保、自发参保。

    “两成老人靠养老金生活”相当危险

    中国经济网网友 于文军

    以养老金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老人占少数,这是相当危险的,需要引起我们的警觉与深思。进入老龄化社会,指望老人们的子女来承担养老重担,这是极不现实的。因为现在老人们的子女多是独生子女,多数子女不在老人身边工作与生活,即使儿女们有心承担养老重担,不少年轻人经济能力有限,自己的工作生活压力极大,有心无力。不言而喻,老人们若不以养老金为生活来源,这将引发各种社会问题或社会动荡,将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隐患,马虎不得。

    亟待提升农村老人养老金养老的比例

    中国经济网网友 金真

    当下我国养老金中的二元化问题已经凸显。现在的二元化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公务员与非公务员之间的二元,还有一个就是城镇职工与农民养老金的二元化。从具体情况来看,后者牵涉的范围更大,二元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更大。因此,笔者认为,基于这些数据来看,我们亟待破解的是城镇与农村养老金的二元矛盾。

    但养老金资金总额毕竟是有限的,而且资金窟窿越来越大。所以我们更需要一种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办法来解决当下存在的问题。比如,有专家就建议可以央企从利润中抽一部分资金进行补充、从三公消费中节约出一部分加以补实,这些办法就是一种非常具有智慧型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需改变养老三大支柱失衡局面

    中国经济网网友 张遇哲

    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保险,被称为养老三大支柱。与发达国家的三条腿齐步走相比,中国养老保障体系中只有基本养老保险孤军奋战。数据显示,国际通行的第二支柱企业年金,截至2010年底仅占中国养老金总资产10.5%,至于第三支柱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更是几乎接近于零。“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在改革完善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更要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建立年金制度,扶持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共同撑起这座养老大厦,大庇天下老者俱欢颜。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友向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的投稿,征稿邮箱:cepl#mail.ce.cn(#改为@)。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