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火车”铺筑“幸福路”

2024-11-13 08:02 来源:光明日报

  “大夫,最近下地干活总感觉腰使不上劲,这样的情况都有两个月了,您给我看看是咋回事?”在被誉为“秦岭最美小慢车”的6063次公益慢火车上,一场义务诊疗活动正在进行。近日,来自陕西省宝鸡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宝鸡市中医院眼科、神经内科、胸外科、中医科等科室的9名专家主任走进火车车厢,为山区老乡提供专业的医疗咨询和初步检查服务,并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和用药建议。

  作为全世界高铁运营里程最长的国家,我国至今仍保留开行81对公益性火车,它们进高山、穿林海、跨高原,途经22个省(区、市),经停600多个车站。票价低、站站停,是这些“慢火车”的独有属性,它们的运行,不仅连接了乡村与城市,更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为人民群众搭建起追求幸福的道路。

  一趟趟公益“慢火车”,铺筑人民的“幸福路”。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对于交通不便地区的群众而言,能够搭乘列车来到外面的城市,售卖自己种植的新鲜瓜果和养殖的鸡鸭等活禽,获得学习、工作、就医的机会,这便是幸福。公益列车行驶在沿线群众的心田里,为沿线群众追求自己的幸福搭建了桥梁,铺筑了道路,带来了幸福。

  一趟趟公益“慢火车”,勾勒铁路的“民生情”。高铁彰显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而“慢火车”则体现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温暖举措。对于生活在交通不便地区的群众而言,“慢火车”成为他们出行、求学、务工、求医,以及与外界沟通交流的重要纽带。“慢火车”最大限度为满足沿线群众所需提供优质服务。有的列车增设学生车厢、学生专座、学生读书角;有的列车开辟母婴专属空间;有的列车专门进行拆改,为家禽牲畜设置专门车厢,为老乡们堆放农产品和生活必需品腾出空间。这些列车让大山、林海、高原不再是阻碍,拉近了城乡之间的距离。几十年如一日,“慢火车”穿行在崇山峻岭间,成为“便民车”“民生车”。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中,“慢火车”诠释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同时,“慢火车+旅游”“慢火车+游学”等服务的涌现,也助力了相关地区群众奋斗致富的梦想。

  (作者:古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慢火车”铺筑“幸福路”

2024年11月13日 08:02   来源:光明日报   古帅

  “大夫,最近下地干活总感觉腰使不上劲,这样的情况都有两个月了,您给我看看是咋回事?”在被誉为“秦岭最美小慢车”的6063次公益慢火车上,一场义务诊疗活动正在进行。近日,来自陕西省宝鸡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宝鸡市中医院眼科、神经内科、胸外科、中医科等科室的9名专家主任走进火车车厢,为山区老乡提供专业的医疗咨询和初步检查服务,并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和用药建议。

  作为全世界高铁运营里程最长的国家,我国至今仍保留开行81对公益性火车,它们进高山、穿林海、跨高原,途经22个省(区、市),经停600多个车站。票价低、站站停,是这些“慢火车”的独有属性,它们的运行,不仅连接了乡村与城市,更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为人民群众搭建起追求幸福的道路。

  一趟趟公益“慢火车”,铺筑人民的“幸福路”。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对于交通不便地区的群众而言,能够搭乘列车来到外面的城市,售卖自己种植的新鲜瓜果和养殖的鸡鸭等活禽,获得学习、工作、就医的机会,这便是幸福。公益列车行驶在沿线群众的心田里,为沿线群众追求自己的幸福搭建了桥梁,铺筑了道路,带来了幸福。

  一趟趟公益“慢火车”,勾勒铁路的“民生情”。高铁彰显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而“慢火车”则体现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温暖举措。对于生活在交通不便地区的群众而言,“慢火车”成为他们出行、求学、务工、求医,以及与外界沟通交流的重要纽带。“慢火车”最大限度为满足沿线群众所需提供优质服务。有的列车增设学生车厢、学生专座、学生读书角;有的列车开辟母婴专属空间;有的列车专门进行拆改,为家禽牲畜设置专门车厢,为老乡们堆放农产品和生活必需品腾出空间。这些列车让大山、林海、高原不再是阻碍,拉近了城乡之间的距离。几十年如一日,“慢火车”穿行在崇山峻岭间,成为“便民车”“民生车”。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中,“慢火车”诠释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同时,“慢火车+旅游”“慢火车+游学”等服务的涌现,也助力了相关地区群众奋斗致富的梦想。

  (作者:古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