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有关莫言作品是否该入选中学生教材的话题引起热议。语文出版社称,目前该社已确定将莫言作品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敬泽认为,不要低估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莫言早期的短篇小说充满诗意,非常适合中学生读。(10月14日《京华时报》)
自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各种相关荣誉纷至沓来,各种赞誉褒奖缠绕其身,尽管莫言自己认为“莫言热”很快会过去,但显然这可能是谦虚的莫言的一厢情愿。笔者认为,莫言获奖是民族的骄傲,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是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走向世界的一扇窗,短期内对莫言进行一定的宣传并没有什么不妥,但对于莫言切勿进行无底线的、过度的“中国式追捧”。
所谓“中国式追捧”,就如同我们之前对待刘翔、李娜、孙杨那样,在某人获得某项奖励、成绩之后就进行大肆地宣传,无数的广告代言合同自动地摆在身前,各种经济奖励和政治荣誉纷纷送上门来。但与莫言不同的是,这些运动员的获奖都是现在进行时的,可莫言的那些代表作是早在多年之前就已经完成并面市的了。既然是同样的几部作品,既然优秀和伟大程度不可能如同白酒一般因为时间久远就变得更加地有分量,那么何以在获得诺奖之前莫言的作品就进不了高中语文课程,没有得到相同程度的评价,而一旦拿奖之后就立马获得了进入课本的资格呢?
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还无法体会到这种区别,只是课程里加入了一篇新文章而已,但广大的成年人就明显地会觉得,这种行为实在有些过于地功利性和现实主义性,而我们的教育最大的弊病其实就是功利性,如果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也一直带着这种功利思想来实施教育管理的话,那么教育的失败也是显而易见的了。
客观、冷静、有节制地对待莫言的获奖,其实也是在保护莫言。所以,笔者建议,宣传莫言可以热情但不要过分。否则,只是将莫言神化、推向神坛。如果所有的领域和单位都要傍莫言、利用莫言,那只是在给莫言带上无形的枷锁,让其心态发生变化,从而无法再能有平静的心理去书写更好的作品。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