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林:想摆脱中国经济下行风险应培养民营企业

2012年10月14日 06:55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2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国有企业有42家上榜。而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最大的500家国有企业全年销售收入的总和还不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的销售收入。从2002年到2011年,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加到28万亿元;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元增加到20.2万亿元。(10月11日《人民日报》)

    我们在看到国企取得的成绩时,也应看到他们背后许多不为人知甚至是较为严重的问题。正如此,坊间有着太多的误解和隔膜,国企和公众,似乎永远都不在一条沟通的直线上。

    对国有企业取得的这些成绩,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对媒体表示,提升国家的竞争力,同样离不开国企。当前的竞争是全球性的。尤其是在一些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比如军工、航天航空、石油勘探等,规模经济要求很高,进行技术创新和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当前还只能靠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企业。

    邵宁的这番说法给人的印象是,现在或者将来,中国经济似乎只能靠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支撑着,反之,则亦然。

    一个突出的事实是,国企垄断之外,利润下滑已开始成为它们的“新魔咒”。今年8月15日,在财政部发布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今年前7个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232874.4亿元,同比增长10.4%,但是,在营收增长的同时,累计实现的利润总额却在不断下降,前7个月12000亿元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3.2%,其中7月环比下降11.6%。

    一项调查显示,效率问题、垄断问题、沟通问题、创新问题、收入问题等成为网友对国企发展的最大诟病。

    虽然这个网络调查并不一定全面、客观,甚至有些偏颇,但体制内对于国企垄断、不公与低效的指责声音并不低。著名经济学家樊纲认为,目前中国的高储蓄率并非来自居民个人,很大程度上来自企业,特别是垄断型国有企业。国家应该通过征税、分红等形式让全社会都分享到垄断型国企的高额赢利。

    从决策层到民间都有强烈的诉求,即独享社会资源的国企应该通过税收、红利等形式还利于民。但短期内实现的可能微乎其微。所有人都清楚,如果国企继续垄断和低效,所谓保证国家经济安全不过是一块不愿进行体制改革、与民争利的遮羞布。国企还有第二块遮羞布——还利于民——如同挂在民众鼻子前面天天可见却从来吃不到的胡萝卜。

    回头看,中国经济能高速发展,得益于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在促进国有经济发展,允许民营经济广泛参与市场竞争的前提下,中国GDP创下了连续12年超过10%以上,最高达到14.2%的高增长率。但由于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制约,2011年GDP的增长率已降至9.2%,预计今年只有7.5%%左右。在此情况下,政府决策层仍指望国企保持和带动中国经济较快增长已不现实。

    换句话说,把中国经济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国企的成败上,是不明智的做法。若想摆脱经中国济下行的风险,就应在其他领域培养更多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政府通过政策扶持培养更多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民营企业,改善制度使经济实现均衡发展,并提出政策支援的新方向,从而达到中国经济发展依靠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或其他领域的企业来共同拉动。(邱林)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国企利润下降 不必采取“断然措施”

“抱大”的国企能成为中国的“苹果”吗?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