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言众议:莫言获诺贝尔奖 中国人不再有心理羁绊

2012年10月12日 09:51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已于北京时间11日19:00公布,中国作家莫言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莫言也由此成为诺贝尔文学奖100多年历史上,首位获奖的中国作家。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的颁奖词是: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当地时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图为2010年10月16日,中国作家莫言第二届中美文化论坛上在发言。

 

    当地时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图为2010年10月16日,中国作家莫言第二届中美文化论坛上在发言。中新社发 陈钢 摄

 

    “诺贝尔奖情结”烟消云散

    中国经济网网友  张继

    曾几何时?我们竟然十分焦虑和渴求那可望而不及的诺贝尔奖,但每一次我们成为了陪衬和点缀,久而久之,我们甚至开始怀疑起了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这是改革开放之后面对世界认知的一种焦虑心态,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典型而又盛大的大奖来证明自己!以此获得世界的认可!当诺贝尔奖一次又一次远离中国人之后,当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推进之后,我们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国民自信心也得到了充实,当“中国的声音”成为“世界的声音”之后,我们终于发现诺贝尔奖不过是我们心路历程中的一个插曲,如今诺贝尔文学奖花落中国,以后也就没有啥心理羁绊了。

    诺贝尔奖因中国而新生。我们虽然曾经渴慕过诺贝尔奖,也曾经以海外华人获奖而沾沾自喜,但我们从来没有自暴自弃过,也从来没有忘掉自己的文化根基。这次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中国作家莫言,一方面说明了莫言的文学成就得到了世界的公认;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诺贝尔奖离开了拥有五千年文化根基的中国是残缺的、是遗憾的!与其说诺贝尔文学眷顾了中国,不如说中国拯救了诺贝尔奖,诺贝尔文学奖在注入中国文化元素之后,其根基和活力会显得与众不同。

    坚持草根思想,民间立场

    中国经济网网友 韩尧

    笔者读莫言文章不多,算不上粉丝,也就更谈不上专研,但从他选材的角度不难发现,他一贯坚持草根思想,民间立场。这样的作品,反应的是中国真实的社会百态,是国人真实生活的剪影。而这恰好非常对瑞典皇家学院的评奖大师们的胃口。。再加上莫言的写作在现实主义精神中容纳了大量现代派表现技巧,其作品充满幻象,运用童话和寓言的手法,“把幻象和现实糅合在一起”,精确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以及作家主观世界奇特的心理过程。正是这样一方面是凄楚,苍凉,沉淀,压抑,另一方面则是欢乐,激情,狂喜抗争的独特叙事风格。让他在一众作家中别具一格。

    是莫言获奖还是中国获奖?

    中国经济网网友 肖勇

    是中国获奖?还是莫言获奖?

    诺贝尔奖评委之一有这样的评价:法新社援引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彼得英格伦的评价称,通过讽刺手法的运用,莫言让读者从书中阅读出社会的阴暗面,因为这个原因,他的作品也被认为是粗俗而淫荡的。“莫言书中所写的故事是我听到的最恐怖的故事。”

    莫言的作品与人民大众保持联系不假,能说莫言处于中国文学探索和的前沿吗?能说他独特的民族风格吗?前面一个问题莫言自己有了很好的诠释,莫言的创作深受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影响,而这两人的作品是西方主流文学认可的,因此聪明的莫言根据自己的特点,率先走进了世界,但是不可避免的让世界看到莫言背后中作作风和中国气派的背影,莫言自己的话是写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而读者看到的就是中国被禁闭很久而又生机勃勃的性生活。

    万万不可忽视诺贝尔文学奖对于今后中国的影响

    中国经济网网友 郭喜林

    莫言小说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们应当感到骄傲与自豪,说明喜欢在中国文学领域长期坚持“鸡蛋里面挑骨头”的西方人已经在转变他们狭隘的旧有传统观念,他们正在用世界发展的眼光审视和青睐中国的勃勃生机,他们再也不能“耐着寂寞”不理会中国的文学与文化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现状了。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发展机遇,这个机遇无疑是包括文学和文化在内的。

    虽然我们不能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中国文学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这一获奖的确为中国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世界,以及让世界更好地了解认识中国文学与文化事业,同时打开了文明进步的窗口。这对于中国文学和文化在与世界的比较中求发展,是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这是我们绝对不能否认的。我们的原则,应该在面对诺贝尔文学奖的突如奇来而淡定,但却万万不可忽视它对于今后的影响与促进作用。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友向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的投稿,征稿邮箱:cepl#mail.ce.cn(#改为@)。

 

 

    更多热点话题请点击>>>网言众议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