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林:中国钢铁业投资浪费 稳增长还是稳官位?

2012年09月26日 09:36   来源:中国经济网   

    “宝钢罗泾停产止亏,且上百亿元打水漂。”的消息近日在网上不胫而走。消息称,因上海世博工程建设,宝钢股份于2008年4月收购属于宝钢集团的上海浦东钢铁有限公司罗泾项目相关资产和业务,交割价为人民币143.4亿元。根据协议,收购余款目前还尚未付清,但工厂就已经停工。宝钢买入后,该项目连年亏损。(9月24日《投资者报》)

    最近一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下滑,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弊端暴露得更加充分。

    目前人们对贪污腐败可谓痛心疾首,并不断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惩治,但对于由长官意志所造成的决策性浪费,似乎还没有足够的警醒。实际上,由盲目拍板、错误决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有时甚至比贪污受贿更严重。一个大的钢铁项目往往上百亿、甚至千亿的投资,一旦决策失误,造成的浪费是巨大的。

    9月24日,宝钢管理层人士对媒体表示,“宝钢罗泾厂绝没有停产,而是钢铁产能的转移。”但这个解释缺乏说服力。其实,宝钢罗泾项目原计划到2010年达产后,效益将明显提升,结果该项目上马后开工不足五年,陷入连年亏损的窘境,百亿投资打水漂,现在只能停产止亏。

    市场人士称,这只是中国钢铁业投资浪费的冰山一角。难怪罗泾厂的职工批评道,“这个项目完全是‘面子工程’,领导‘拍脑袋’的事情。由于该项技术所需原燃料、设备等条件相对苛刻且技术尚不成熟,因此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罗泾厂的职工说到点子上了。对于某些企业领导人拍一下板,投资一个项目,根本不计效益、不顾后果、不负责任的行为,百姓称之为“三拍”工程——先拍脑袋决策,再拍胸脯保证,后拍屁股走人。

    据统计,至2011年,中国钢铁业的产能已近9亿吨,实际生产了7.3亿吨,闲置浪费了1.5亿吨以上的产能。但即使生产7亿多吨,也只销售了6.85亿吨,尚有近5千万吨产品无处可去。

    2009年12月,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在由《中国经济周刊》、哈尔滨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的“第9届中国经济论坛”上发言时指出,金融危机导致发展中国家产能过剩,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是中国经济不可忽视的问题,中国钢铁的产能多了2亿吨,每1吨钢铁的投资是5000元,那就是1万亿元的浪费。

    如果按照成思危发言中提到的计算方法,截至2011年底,国内1.5亿吨的钢铁过剩产能,那么,就有7500亿元投资浪费了。

    世界银行估计,中国“七五”到“九五”期间,投资决策失误率在30%左右,资金浪费及经济损失大约在4000亿至5000亿元,而“十五”到“十一五”期间,估计资金浪费及经济损失将在原有基础上翻一番。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而由于决策失误,钢铁业造成的投资浪费要远大于这些数字。

    然而,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尽管国内钢铁产能已严重过剩,投资浪费愈加明显,但国家发改委今年5月仍批准了两个钢铁投资项目:一是宝钢广东湛江钢铁基地项目,总投资696.8亿元,建设规模为年产铁920万吨、钢1000万吨、钢材938万吨;二是武钢广西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项目总投资为639.9亿元。

    这两个项目的获批并上马,显现出钢铁业以及地方领导人仍还在幻想,幻想钢铁业仍然会有新的春天的到来。由于企业投资无法自抑、地方政府一扬再扬,使得整个钢铁产业仿佛再现中国式传统产业的经典老路:先是利益的驱使一哄而上,然后是形成无序混乱的行业格局,最后是各个钢铁企业品尝恶性竞争的市场恶果。

    其实,这是中国钢铁业又一起典型的决策失误。立项拍胸脯,决策拍脑袋,问责拍屁股,处理拍嘴巴,这样的建设程序在中国已经行之有年,看来迄今未绝。说白了,草率论证,盲目决策,靠大量投资来拉动增长的项目,无非是一些钢铁企业和政府部门以“稳增长”为名进行的“稳政绩”和“稳官位”的举动,实则是浪费国家财政和纳税人钱财之举。(邱林)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中国钢铁业会否崩盘”不是问题的关键

钢铁业虚假繁荣在忽悠中国人自己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