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中秋,有一种畅销的月饼,但不是拿来吃的。据媒体报道,北京某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多款用真金白银制造的月饼,尽管价格昂贵,但却不愁买主。“企业、单位都有买上千套的”,多为政府机关送礼。(9月25日《中国经济周刊》)
金银竟能做成月饼,令人匪夷所思,但却是真的。业内指出,这种月饼,严格来讲,是一种金银工艺品,但其价格远远背离了金银本身的价格,不具备投资价值。
显然,“金银月饼”畅销,并非“消费者”自个儿“消费”,难以言说的“送礼”需求才是背后推手。据销售人员介绍,50克的银月饼,一枚850元,黄金月饼“国宝中秋”,每套售价竟达47620元,“公司做金银月饼业务已经五六年了,只是往年的款式和产量都没有今年这么大”。“送礼”渐成“产业”,由此可见一斑。
礼尚往来本无可厚非,可金银月饼“多为政府机关送礼”,异化了这种交往。说是月饼,实际却是真金白银,这样的迎来送往,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人情往来,甚至是打着“送月饼”的旗号,暗地里行行贿、受贿之实。众所周知,几个月饼值不了多少钱,可一旦“金银”起来,那可就不好说了。这绝不只仅仅是个“不能吃”的问题。
“送礼”的异化,反映出新型腐败的隐蔽性。我们看到,逢年过节,除了“金银月饼”,各种“天价”物品也是轮番登场,销售火爆。可惜的是,这并非是在反映市场经济的繁荣,而是成为一些人趁机输送利益的“载体”,是一种怪胎。商人渴望获得权力庇护,能左右市场资源分配;下属希望获得领导垂青,得到关照和升迁。一部分人对于“送礼”的钻营,甚至衍生出庞大的“礼品经济”,严重异化了人情交往,更腐蚀了一批干部。
就“金银月饼”来说,如果仅仅是用于一般的人情交往无可指责,但对于领导干部却必须从严审视。近年来,每到“敏感”时节,各地纪检部门都会专门下发“廉洁令”,要求党员干部加强廉洁自律。如此三令五申,一来表明中央防治腐败的坚定决心,但同时说明个别干部腐败成瘾,问题久治不绝。“手莫伸,伸手必被捉”,这领导干部永远不能忘却的忠告。
“金银月饼”不是月饼。无论是送礼者,还是收礼者,面对如此不能吃的“食品”,都应该掂量掂量。要知道,一旦被“月饼”引进了人情关系的迷局,丧失了立场、丢掉了原则,难免会做出损害社会公平、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到时悔之晚矣。
有必要补充的是,“金银月饼”其实也是一封举报信,顺藤摸瓜,纪检部门也要有所作为。只有多管齐下,月饼,才可望回归“吃”的功能;中秋,才可望回归“团圆”的文化意涵。(张国栋)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警惕机关成为“金银月饼”的消费主力
银行卖“金银月饼”,月饼无原罪贪腐有市场
“平民月饼”何时能唱主角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