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向个人征成品油消费税时机不对

2012年09月25日 09:41   来源:中国网   谭浩俊

  国家税务总局官员近日在第五届中国企业税务管理创新大会上透露,消费税改革将会从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个方面是对征收范围的扩大或缩小,将会增大对“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税率;另一面将在征收环节进行改革,或将试点在加油站对消费者征收成品油消费税,即由向企业征收改为向居民个人征收。(9月24日《重庆晨报》)

  我们说,正确的决策只有在正确的时间付诸实施,才能产生正确的效应。否则,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为了在全社会形成节能意识,鼓励居民和消费者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对成品油消费征收消费税,本身并没有错,甚至可以认为是一项非常重要、十分准确的决策。但是,现在是否适合出台这项政策,值得考虑。

  众所周知,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虽然经济呈现不景气的状态,多数企业经营困难,居民收入增长也受到了很大影响。但是,油价却一升再升,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8”时代。也就是说,同样的消耗水平,消费者的使用成本已出现了大幅上升的现象。

  这样的消耗,对企业来说,还可以水涨船高,将增加的成本摊到产品价格中去,让其他消费才共同承担。但是,对个人来说,却只能自己消化、自己承受了。如果再加收消费税,等于在原本就已经高得难以承受的情况下,让消费者雪上加霜,变得更加难以承受。

  其实,在油价高得已经让多数消费者难以承受的情况下,出不出台消费税政策,消费者也会惜油如今,节约每一滴油,节约每一分开支。如果说“浪费”,也就是那些钱多得可以无所谓的消费者。而征收消费税,对他们又有何影响呢?他们又怎会在乎区区消费税呢?真正害怕的,还是那些普通消费者,那些原本就对油价不断上涨充满恐惧和怨言的消费者。殊不知,在许多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很多有车者,为了减少交通堵塞带来的烦恼,也为了减轻高油价带来的经济负担,已经不再对车感兴趣,而是重新回到挤公交、乘地铁、骑自行车的队伍中来。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前两年,国家还出台了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此项政策退出尚没有多长时间,就出台成品油消费税政策,是否也有点不太地道。再加上一些城市为了治堵,出台汽车限购等方面的政策,说明我们在政策的衔接上是不科学、不合理的。至少,政策的连贯性不强、协调性不够。如果反复出现这样的现象,会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影响的。

  眼下,正是经济困难的时候,迫切需要通过刺激消费稳定经济增长,即便出台消费税的政策是正确的、合理的,也应当充分考虑目前的现状,考虑消费者对政策的感受,而不是只考虑某一方面的需要。如果是为了增加收入,就更是不应该了。

  所以,目前出台成品油消费税政策是不合时宜的,也是时机不成熟的。更何况,成品油消耗的关键环节,也不是居民个人,而是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和高收入者。更加理想的做法是,应当把油价与汽车价格结合起来,在购车环节,对高档车加收高额消费税和其他附加费,以控制高收入者对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