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郭夏:贵州小水电受困歧视性电价 低碳经济别只喊口号

2012年09月11日 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按国家可再生能源法规定,小水电属于清洁可再生能源,应当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和电网的优惠服务。但是,贵州小水电却遇到了与之相反的歧视性待遇。贵州小水电企业上网卖电难、卖电贱,小水电企业在歧视性电价的重压之下面临生存危机。

    贵州省新建小水电站平均成本在0.30-0.35元/千瓦时,而上网电价只有0.2174-0.2574元/千瓦时。大部分企业电费收入只能维持支付贷款利息、人工工资、运行维护费和缴纳国家的各种税费等。小水电企业无法提取折旧费,更无法获得利润偿还投资,其中大部份也没有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因而设备陈旧,电力运行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近年来,移民征地费、人工工资、材料价格、银行利息不断上涨,使小水电建设运行成本增加。与此同时,小水电上网电价并没有相应增加,成本倒挂、入不敷出,小水电企业生产经营十分困难。加上贵州省近两年干旱,大部分小水电企业濒临破产。

    小水电投资回收周期长,贷款期限短、利息高,这让小水电企业望而生畏。同时银行贷款门槛还在不断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要求小水电规模要在5000千瓦以上才予以贷款,地方信用社贷款期限一般在5年左右,利率是按基准利率上浮50%-60%。上网电价太低造成小水电企业还款信用遭到怀疑,小水电企业深陷筹资难的困境之中。

    贵州小水电资源丰富,发展小水电有利于改善环境,提高民生质量。通过提高小水电上网价格扶持小水电发展,应当成为贵州今后能源战略调整的一个重要选项。贵州煤炭含硫量高,煤电造成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通过征收电煤碳税提取低碳电力基金补贴小水电上网价格,也应列入贵州电力经济改革的议事日程。

    针对贵州小水电生存困难问题,贵州省小水电协会不断采取各种措施来挽救行业危机。他们通过组织召开“共商小水电生存与发展”研讨会的方式,探讨如何提高上网电价以解生存之困;他们也向省人民政府反映,恳请政府关注小水电企业面临的困难;他们还通过媒体呼吁提高小水电价格。令人无奈的是,这些措施至今收效甚微。

    低碳经济不能只停留在喊口号、搞宣传、造舆论等意识形态层面。鼓励低碳电力发展、支持清洁电力企业、倡导使用可再生能源,都需要在调整能源政策和电力价格上下真功夫。贵州小水电遭遇到的价格问题、光伏发电市场匮乏问题、风电并网难问题,都是传统电力体制给新能源电力发展制造的麻烦。电力经济机制改革问题不解决,发展低碳经济和新能源电力最终只能是叶公好龙。(郭夏)

 

    作者简介:郭夏,《解码经济》作者,新生经济学创始人,中央党校超越之路课题组特邀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杂志总策划、新生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网财经评论员。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贵州为什么要加快建设“无水港”

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谁来管

中国的水利经济账该怎么算?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