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2013年08月08日 08:22   来源:人民日报   马宏伟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发展的一个基本课题。如今,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推进和提高质量的关键阶段,这个课题在城镇化领域凸显出来,亟须加以解答。

  实际上,目前世界上已不存在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政府的作用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城镇化,当然离不开政府的积极主动作为。特别是我国作为城镇化的后来者,政府在借鉴先行者成熟经验、发挥后发优势方面具有优势。但是,政府发挥作用有一个合理界限问题。目前,很多论者反对政府主导的城镇化,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前一阶段一些城镇政府手伸得太长,不仅主导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而且直接干预产业发展、商贸投资,热衷于征地卖地,盖大高楼、建大广场、修大马路,盲目追求50年、100年不过时。结果是卖完了未来几十年的土地使用权,背上了沉重债务包袱,积累了大量社会矛盾,经济活力、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却没有实质性提高,甚至只是造了一些没有产业和人气的空城。

  政府如此主导城镇化,需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财力能不能负担?二是能力能不能胜任?

  推进城镇化,无论发展大城市、吸纳大量农业转移人口,还是建设小城镇、使之具有大城市的功能,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钱从哪里来?实践证明,靠低价征地、高价卖地的土地财政,会带来人口城镇化受阻、城镇用地粗放低效等严重问题,与经济转型升级背道而驰。可持续的路径是靠城镇发展来积累和吸引资金。一个城镇经济活力增强了、发展起来了,财政实力、建设能力自然水涨船高,推进城镇化所需要的资金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城镇化水平提高了,产业集聚、商贸活跃、保障健全、人居舒适,又会提高城镇竞争力,吸引更多的资源要素,进一步促进城镇发展。怎样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突破口就在于政府转变职能、顺应规律、激发活力、营造环境。

  不少城镇政府总想尽快取得成绩,追求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有紧迫感是好的,但急于求成甚至越俎代庖,包办企业决策、代替市场择优,就会吃亏碰壁。在这方面,一些产业甚至新兴产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一些新城建得气势宏大人们却不愿意去住,都是深刻的教训。把握瞬息万变的市场、捉摸不定的需求,显然超出了政府的能力范围。那么,政府发挥作用怎样才能符合市场的节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生活中的例子往往能带来深刻的启示:草坪上尽管铺了人行道,但往往还会被人从别的地方踩出路来;有的绿化养护者改变思路,不是按照想象或模式预先设置人行道,而是等到草坪被踩出路后,在被踩的位置铺上正式的人行道,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这说明,政府的作用不是事先确定发展路径,不是直接上项目、抓投资,而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及时跟进,制定规则;遵循市场规律,顺势而为,激发活力。

  当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及时跟进和规范市场的选择并不是政府发挥作用的全部。市场机制存在缺陷,也会失灵,需要政府及时引导、补位。市场虽能激发城镇化的活力和动力,但不能自动地使城镇化以更高的质量发展。例如,美国在城镇化过程中曾奉行自由经济理论,放任市场发挥作用,结果出现了城镇结构失衡、无序扩张、土地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后来,政府通过立法和行政干预加强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更加重视保护环境,才逐步实现了城镇化集约发展、绿色发展。这值得我们借鉴。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