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言众议:城管摆摊当卧底 "猫鼠换位"为何遭质疑?

2013年06月18日 11:23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17日,武汉城管方面召开发布会,回应城管人员“卧底”事件,称之为经分局领导同意,高度保密的摆摊体验。目的为“换位小商贩身份,了解他们的群体心理及需求,提高执法水平。”这个“体验”说法为何在事件曝光第三天才发出?为何一个区的城管不认识自己的同事?摆摊体验是高度保密还是路人皆知?效果又是如何?回应甫一发出,又引发一连串质疑。(6月18日《新京报》)


    【质疑公众为何不信城管“卧底”一说?

    中国经济网网友 雷鹞

    首先,城管公信力降低,遭遇“诚信”危机。

    近些年,城管暴力执法的案件层出不穷,每次的处理结果,都不尽如人意。不是推出“马前卒”——临时工顶罪,就是顾左右而言他,不正面回答民众提出的质疑,更有甚者不惜采用类似“伪造道歉信”的方法以掩人耳目,这也导致了城管的公信力下降到低点。公信力是人民群众对地方政府的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地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因此,公信力不仅是地方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更是生命力。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公信力也就没有了生存的土壤。因此,这件事就像是“狼来了”的故事,即便是真的,也没有人愿意相信了。

    其次,存在常识性错误,令人不得不生疑。

    这次倘若真如武汉城管局所说,是一起事先策划好的“无间道”,目的在于“换位思考”,便于今后提升管理水平,那么只能说这场策划太失败了。桂某的辖区就在徐东附近,白天他作为执法者在街道巡逻,检查乱摆乱放,晚上则在徐东车站附近,“变脸”为练摊小贩。看过“警匪片”的都知道,找人当“卧底”,至少得是个不被人家熟悉的生面孔或“临时工”,这是基本常识。你们倒好,正式工亲自披挂上阵,而且还就在他白天执法的区域内。如此名目张胆的“卧底”,真是世间少有,不是另有所图,就是低估了商贩的智商,亦或高估了自己的演技。

    退一步讲,如果没有“卧底”之说,仅仅就是城管利用休班时间“摆摊”贴补家用,那么城管局只需按照相关规定对桂某做出处理并公开处理结果即可,相信大家都会同情和理解。“卧底”之说,反而有画蛇添足之嫌,也令事态更加错综复杂。错误谁都会犯,智者当机立断,迷途知返;愚者明知是错,却一再编织谎言去弥补前一个错误,以致一错再错。希望这次武汉城管局能分清智愚,做出的答复也要经得起事实的考验。

    【支持“换位思考”为文明执法开良方

    中国经济网网友 杨莹青

    一边是城市管理范围广、难度大;一边是街头小贩谋生之权不容侵犯。一边是城管执法手段不文明,简单粗暴;一边是小贩法律观念淡薄,屡教不改。城管不能理解摊贩的艰辛,摊贩不能理解城管的工作,你来我退、你退我来,不愧为中国城市的一大特色。

    纵观城管执法的过程,像不像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的场景?顽固易怒的汤姆和独立且投机的杰瑞斗来斗去,却始终难分胜负。两个角色都有虐待倾向,让对方感到痛苦能让自身获得愉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化解城管与摊贩关系不可调和的现状也非一日之功。城管与摊贩对抗的病根说到底是只堵不疏、肝旺脾虚,而“换位思考”正是对症良方。城管当“卧底”摆摊,如果是真实的,且不论成效如何,敢于尝试“换位思考”,便迈出了向文明执法“调理”的第一步。

    【反对“卧底”难成城管形象改善的正途

    中国经济网网友 柯锐

    近些年来,武汉城管时有“执法创意”传出,从眼神执法、鲜花执法,到如今的“体验执法”,不断吸引着舆论的关注。应该说,城管部门进行的这些尝试,如果是为了探索疏堵结合的管理方法,那么出于良好初衷的努力公众是不会视而不见的,反而会看着眼里,记在心中。不过,如果对城管形象的打造用力过猛或者过于功利,甚至把一些做法仅仅当成吸引眼球的噱头,那么这样的“努力”便不会取得积极效果,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

    当前,城管面临制度安排和执法伦理方面的困境。一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明晰、完备,城管执法的合法、合理性屡遭质疑;另一方面,城管执法和摊贩谋生的冲突边界也难以厘清。要化解这些困境,改善城管部门形象,仅有“换位”、“体验”式的尝试显然不够,还需要制度设计等更高层面的改革。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友向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的投稿,征稿邮箱:cepl#mail.ce.cn(#改为@)。

 

更多热点话题请点击>>>网言众议

(责任编辑:周姗姗)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