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产能过剩、供大于求成为钢铁行业的首要困难。平板玻璃、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也因产能过剩出现价格下跌、企业大面积亏损的情况。日前《经济参考报》披露,国家发改委与工信部等多部委酝酿出台“关于化解产能过剩指导意见”,重拳治理产能过剩。(5月13日中国经济网)
产能过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老问题,也可以称为“顽疾”。
2008年金融危机后曾有一次产能过剩“大治理”,可这么多年过去了,其效果不容乐观,老问题还在。
今年“重拳”治理的,除涉及钢铁、电解铝、水泥、造船等产能过剩行业外,又添了多晶硅、风电设备等高科技行业的产能过剩新难题。
假如这次“重拳治理”的手段不吸取之前教训,产能过剩这个“顽疾”要得到治愈显然并非那么容易。但愿这次多部委能开出一付攻克多年痼疾的好“处方”。
化解部分行业过剩的产能,政府调控政策是会有一定效果的。“重拳”一出,问题或能有所缓解,可要彻底根除往往很难。
当然,产能过剩的化解,除了要坚决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落实进度外,内需的扩大显然是关键。但扩大内需是逐步递进的,用刺激的方法去解决内需问题,往往会加大中国经济大起大落的周期性风险,容易造成投资过快、经济运行不稳定等问题。
另外,治理产能过剩还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某些行业的产能在我国或国内的某个区域显着过剩,可在有的国家或我国的一些区域却还短缺或尚可容纳。因此,产业转移也是化解部分过剩产能的重要路径。毕竟,不同地方的资源禀赋、经济成长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存有差异,而这“梯级”差异无疑给过剩产能的转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地方政府必须淡化GDP色彩。许多行业的大投资、大项目资源配置的主体并非市场,而是政府,审批权有很多掌控在政府手中。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显然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假如依旧死盯GDP一个数量指标,无视其最应该强调和关注的质量指标,各地政府做大GDP的冲动能抑制得住吗?在地方土地优惠、税收优惠等公共资源的撑持下,部分过剩行业的产能怎能不过度扩张呢?
因此,该放掉对GDP的过度迷恋了!
地方政府部门的考核,不能老用一个绩效指标。明明是只适合种植的,你却要大喊工业经济;明明是“朝阳”产业,你却把它整成“垂死”产业。GDP年年神速增长,问题却越积越多,化解越来越难。光伏行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其教训值得省思啊!
而且,也不能再高举无度的招商引资大旗了,靠拆挖出来反反复复的“GDP贡献”,这种破坏性活动也该好好整饬一下了。总之,治理产能过剩,应先淡化GDP色彩。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当前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炒地皮”的土地财政,靠投资、靠印钞来拉动经济是难以为继的,也是缺乏生命力的。如若负面迷恋不抛弃,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好梦难圆。(王振峰)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经济下行暴露产能过剩矛盾 应及早解决
产能过剩的老毛病为何频频复发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