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网言众议:阿房宫景区被拆 耗资2亿的项目如此"短命"?

2013年04月02日 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曾作为陕西省重点招商项目、投资两亿多元的阿房宫景区,在运营13年后将面临拆除命运,取而代之的是规模更大、耗资更多的阿房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阿房宫景区 被拆

    揭示擦边球潜规则

    中国经济网网友 简云龙

    阿房宫景区被当作违规建筑拆除的原因是与即将开工建设的阿房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发生冲突。但阿房宫景区为何能够通过审核呢?仔细深究,阿房宫景区在规划建设时即处于“灰色地带”,当时的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认为这是一个好项目,但国家文物局一直没有批复,其建设其实是打了一记“擦边球”。

    地方政府想要招商引资做项目,开发商想通过项目谋求经济效益,当地百姓也希望借项目改善生活环境,这都无可厚非。但引进一个项目,不应该只以眼前利益为主要目的,更应该考虑长远一些:是否与当地的某些政策存在冲突,是否能影响当地的长远发展等等。“擦边球”潜规则实在要不得。

    戳到规划短视之痛

    中国经济网网友 叶祝颐

    建筑物寿命过短,浪费社会资源。我们除了要谴责豆腐渣工程以外,非质量原因的建筑“短命”现象凸显出决策者的权力任性,更是戳到了城乡规划短视病的痛处。

    要防止建筑“短命”,就要改变“领导一句话就变”的规划生态。一是完善政绩评价机制。多从民生角度看政绩,少以形象工程论英雄。二是落实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通过问责让没有经过民主程序和科学论证的决策出不了台,让好大喜功的盲目决策者承担应有的责任。三是强化民众对城乡规划的参与权。让亿万双眼睛盯紧城市规划,不能听任有人拍脑袋决策,随意调整规划,无谓消耗社会资源。

    如何才能“涅盘重生”?

    中国经济网网友 彭洪军

    简单复制“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不可取。缺乏配套的景区景点,无法吸引众多游客。只有符合自身文化经济发展特点,发掘出传统历史文化内涵的景区才能让游人“流连忘返”。

    生态经济的发展要依据文化特色,切不可一味追求“大”的规模效应。应科学合理规划阿房宫景区建设,而不是盲目依照行政政策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发展文化经济实际上是为了改善群众的民生,只有群众普遍受益,文化经济才能注入活力而焕发生机。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友向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的投稿,征稿邮箱:cepl#mail.ce.cn(#改为@)。

 

更多热点话题请点击>>>网言众议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