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4月1日:各地国五条细则出台 “疗效”会如何?

2013年04月01日 11:23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北京、上海等地陆续公布了“国五条”细则。其中北京市规定,禁止京籍单身人士购买二套房,个人出售唯一住房免征20%个税,这把“国五条”的“舆论漏洞”和“现实漏洞”打上了“补丁”。即使这样,网上仍有人在寻找该规定的“进一步漏洞”,中国房地产市场之喧嚣,真可谓全球一绝。


    地方版调控细则出台后:“疗效”如何?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其实很正常。一方面,楼市聚集了太多的利益诉求,决定了判断标准的不统一;另一方面,楼市调控既不能完全靠行政命令完成,也不能完全靠市场自发秩序调整。如何在政府和市场中寻找到最佳交集点,从而达到双方意愿的平衡,需要长期探索。从这个角度说,楼市调控的“疗效”非一日之功能够完全显现。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明确举措,表明抑制楼市非理性因素的政策环境将长期存在。因此,重要的问题在于,在政策环境非常明确的情况下,为什么楼市时常反复,甚至出现“越调越涨”的现象?【详细


    房价“屡调屡高”的原因:总是应急之举

    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这些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大都只是应急之举,缺乏调控的长效机制。房价一涨,就立刻出手试图遏制;房价一跌,又匆忙出手刺激。在房地产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影响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的其他因素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调控政策容易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境地,政策效果也大打折扣。

    一方面,调控政策过于注重抑制需求,但在扩大供给方面却明显滞后。调控政策尽管在出台之际也强调增加市场有效供给的做法,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则大多将注意力集中到抑制需求上。

    另一方面,调控手段过于偏重行政直接干预,而经济手段却软弱无力。行政手段的过度使用,意味着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直接干预越来越广泛。但和经济手段相比,行政手段往往不具有可持续和长期效应。经济手段包括财政、税收、金融等各方面的内容,以房产税为例,虽然国外已有较为成功的经验,但在国内的试点工作却迟迟未见实效,而且在推广过程中阻力重重。再比如对超出房产原值的转让所得征收20%所得税的规定,其实早在数年前在一些城市就有所规定,但真正付诸实施的却寥寥无几。【详细

    实现房价趋稳:不能流于数字游戏

    从短期看,实现房价调控目标,重在稳住市场预期,稳住供求关系。如果放眼长远,让房价涨幅回归到合理正常水平,政府要做的事情,不仅仅是提出一个单纯的调控数字指标。

    推进中长期制度建设应该实实在在地做起来,文件里面要写,现实之中要动。综合利用税收手段,适当调整现有税制,让房产税等持有环节税种发挥更大作用;实现住房信息全国联网,明确住房存量从而释放更多有效供给;保证商品房建设用地、推进保障房建设从而扩大住房增量,增加供给。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应该推进经济转型,在力争经济健康平稳增长的前提下,确保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让房价真正进入公众可以承受的预期范围内。【详细

    真正落实国五条:温文尔雅做不来

    各级政府对调控房市的态度不甚统一,社会不同人群的利益严重分裂,“国五条”成了这种情况下中国上下能否办成一件“大事”的考验。抑制房价的利弊关系错综复杂,因此它比建一个全国性超大工程要难得多,它或许是中国“大事中的大事”。

    我们认为,真正落实“国五条”,把房价稳住,温文尔雅是做不来的。对于破坏市场秩序、公开对抗调控措施的个人和企业,应当用更严厉的行政或法律手段对付他们,该撤职的撤职,该起诉的起诉。

    中国需要加快全方位的发展,向人们提供多种稳定、可信的投资渠道。比如中国的股市需要加快健康化,它们将能够分流房产市场的过大压力。否则房产调控永远都有打一场岌岌可危“阻击战”那样的悲壮。中国的事情扎到底,都是一盘大棋。【详细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房产调控很简单,连小学生都会,房产调控又很难,难到会牵扯到固化的利益格局……恐怕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一个行业会出动如此密集的政策了吧!

 

    众所周知,任何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都会受到市场变本加厉的回击,房产亦如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只会带来更加紊乱的房地产市场。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