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蝶:谁更期待“中国经济将在2016年超过美国”?

2013年03月31日 06:43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2012年的经济增长率是7.8%,是十多年来的最低增速,在今年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依旧把2013年的预期经济增长率定为7.5%,谨慎之意很明显。不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持积极乐观态度,在一项关于中国经济前景的最新报告中预言,“中国2013年的经济增长率可能达到8.5%,2014年可能达到8.9%,未来十年的平均增长率应该达到8%。”经合组织还预计,“考虑到价格差异的因素,中国可能会在2016年前后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经济体。”

    近些年来,国外一些机构或独立人士热衷于研究、分析、预测中国“在未来某个年份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经济体”。国内许多媒体也热衷于转载这类东西,国内某些人也热衷于讨论这个话题。久而久之,在某些人的思维观念中就形成了一种认知和信念:中国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个年份经济规模超过美国,坐上世界经济的头把交椅。那么,“中国经济将在2016年超过美国”可信么?

 

    不妨从三个方面考察一下这个“美好的”愿景:

    第一,中国经济在未来继续保持高速或中速增长是可能的,而不是必然的,中国在未来某个年份经济规模超过美国,坐上头把交椅也是可能的,但不是水到渠成必然出现的结果。

    卡尔-波普尔在近百年前即已指出“历史决定论”是贫困的,是不符合史实和逻辑的,是不成立的,把波普尔的思想一般化,其它社会科学同样也无法预见、预测、预判未来历史一定会如何发展、演进、变化,社会科学只能大概描绘未来历史可能会出现某种情况,而不能断言未来历史一定会出现什么情况。

    这样说当然也不是历史虚无论,未来历史出现什么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与今天人们如何努力存在相关性,这也是国外某些机构某些人高调乐观预言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前景的原因,比如经合组织发布研究报告的用意就很明白,即敦促中国兑现承诺,迫使中国国有企业在更加开放的市场中参与竞争,放宽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限制。

    经合组织报告的主笔理查德-赫德就说,中国领导人早在2005年就承诺将允许私营企业参与行业竞争,“却毫无结果”。包括世界银行在内的其它顾问机构也称,如果中国不能削弱国有企业在能源和金融等行业的支配地位,其经济增长可能会急剧放缓。可见,洋人看好唱多中国经济的未来,是想要干预设计未来历史的演进,是想要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最大化地契合于自己利益需要。

    第二,中国经济已经走到了中等发展阶段,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就在身边,中国脚下是一个十字路口:向前走,如果切实进行政治制度改革,进行社会管理创新,进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并取得成功和成绩,中国经济就会迈向新的高度和境界,中国梦就会有一个坚实的构建基础;否则,如果徘徊不前,甚或开倒车,如果光说不练,中国经济恐怕就会陷入衰退的可能。

    环顾全球,在上世纪70—80年代,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台湾地区皆顺利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而成为发达的经济体;而同时期的拉美的巴西、智利、阿根廷(还有菲律宾)等,则没能跨越中等发展阶段的种种障碍,至今仍在后面爬行。下一步中国面临的中等发展阶段的挑战远大于机会,经济增长的难度也远超过过去30多年,国外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失败的教训值得我们吸取。

    第三,中国人是乐于相信中国经济在未来某个年份超过美国的,因为这契合于国人的心理需要和爱国情感,但是,爱国,如果超越朴素的情感,抛弃漂亮的口号,其实是一种高难度特复杂的技术活,稍有不慎,搞不好爱国行为就会异化变质为害国误国。

    在全球化时代,在中国要讲爱国,要爱对国,要爱出彩,要爱出成绩,首先要具备全球视野、世界心态,要能把世界观和中国观融合在一起,要能把中国特色中国核心利益与人类普世价值世界共同利益融合在一起。要不仅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利益、愿景、情感和价值观,还要了解他国人群的利益、愿景、心理和态度。爱国,不是抽象的华丽的辞令,在具体背景下,是有具体内容的。在现在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所谓爱国,就是改革、创新、发展中国人不能仅仅满足于追求在经济总体规模上超过美国,还应该在人均经济效益上超过美国,只有这样,中国人才能赢得世人的尊重。

    事实上,外国机构频繁描绘中国经济的未来美好景象,是有其具体用意、自身利益追求和深远战略目标的,对此,国人既不宜简单一概视之为“阴谋论”,也不能误以为其所描绘、展望的中国经济未来美好景象一定会实现成真。实事求是地说,除大多数中国人外,地球上没有什么人愿意、希望、助力中国经济继续发展增长,相反,不愿意、不希望、甚至遏制中国经济继续发展增长的人却很多很多。中国经济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主要还是取决于国人今天的决策选择和应对行动。(作者:胡蝶)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如何理解"中国2016年将成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匹配 期待更多研发投入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