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有媒体发表一篇评论,论证“两桶油”不想谋取暴利,使用了“神一样的逻辑”:国企领导是政府任命,“赚取再多利润也很难全部装到自己腰包”,所以,他们会以国家政策为本,“不会为了多赚点钱去犯众怒。”
从某一角度来看,可谓“回答正确,加10分”。即:国企没有暴利,国企不可能有暴利。然而,再作深入讨论,问国企为什么没有暴利?答案却别有洞天,会令部分拥趸沮丧。即:国企赚不到暴利,却绝不意味着不应该赚到暴利,而只能说一些国企本身的翅膀太沉重,飞不起来,送到手上的银子也捧不住。
以个人的经历为例。笔者此前在棉花公司工作。彼时,棉花属计划物资,由棉花公司统购统销,几乎比今时的“两桶油”还垄断。棉花公司应该赚钱吗?按理说应该。通过缺斤少两(每一秤少3两左右,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是合法的)、压级压价,再通过副产品盘剥(譬如每百斤棉籽含棉油14斤左右,却实际只返给农民11斤),诸如此类。从账面上算,棉花公司绝对是应该赚得暴利的。
但实际上,棉花公司却没有赚到钱,且不可能赚到钱。究其原因,无外乎人浮于事、肆意挥霍等。以公款吃喝为例,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们一个县级棉花公司的一年花销就远超过1000万。当时流行吃甲鱼,餐馆的加工价卖到800元/斤,随便吃一个火锅就是好几千。那时的几千块是什么概念?过来人都心知肚明。
再以基建为例,拆拆建建为猛吃回扣是家常便饭。比如以兴办“三产”为名,领导一拍脑袋瓜儿就胡乱投资,办什么亏什么等等。统购统销的棉花公司不赚钱怎么办?国家给政策,不断强化垄断经营体制;国家还给“红包”,每收1担(100斤)皮棉,财政就补贴30多块钱。
与“两桶油”何其相似!垄断运营的前提下,民众背负着高油价的压力,公共财政还常常给“大红包”,在许多人看来油企应该能赚得暴利。然而,中石化在2012年的利润不过才634亿元,中海油在2012年的利润不过才1153亿元,相比之于它们庞大的规模和营业收入(以中石化为例,其2011年的营收就达到了2.5万亿之巨),实在不能说赚到了暴利。在应该赚得暴利与实际没有赚到暴利之间,夹杂着“天价吊灯”、“畅饮茅台”事件频现于媒体。
一个企业的公共价值并不在于它说了多少,而在于它做了什么。别沉迷于无事找事地做莫名其妙的表扬与自我表扬的游戏。譬如那篇评论中提到的所谓“两桶油”不想谋取暴利,根本就是笑话。不是想不想谋取暴利的问题,而是即便在政策强力扶持的前提下,有没有能力谋取暴利的问题。因能力不足而谋取不到暴利,竟以此作为企业社会公益性的证明,简直太本末倒置了。循此逻辑,恐怕只好说:亏损企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企业,争取让全中国的企业都亏损。这还真是“有趣”得很。(许斌)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人民日报:请不要妖魔化“两桶油”
许一力:“两桶油”哭穷背后是制度必然
“两桶油银行最赚钱”背后的规则不公
“两桶油”千亿炼油巨亏水分大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