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肩负5.41亿美元可转债债务却无力偿付,日前,无锡尚德正式宣告破产重组。
根据其公告显示,尚德已经收到3%可转债托管人的通知,即2013年3月15日到期的可转债仍有5.41亿美元的未支付金额,已经违约并要求尽快付款。
质疑:为何不先破产再重整?
中国经济网网友 谭浩俊
从媒体披露的情况来看,无锡尚德走的是地方政府救助、地方政府买单的破产重整之路。即地方政府动用可掌控的公共资源,一方面,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要求债权人、特别是银行豁免部分债务,以缓解地方政府买单的压力;另一方面,让地方政府管理的国有企业承担其他债权债务,使企业免于破产。
通过地方政府买单的破产重整方式,会让施正荣这样的投机者逍遥法外、牟取大量不当利益。因为,太多的事实证明,施正荣在经营尚德过程中,已经将巨额利益输送和转移到了他个人的名下。不然,海外投资者不会将他告上美国法庭。如果先破产后重整,还可以让尚德的债权人利用法律手段向施正荣追索债权和追偿利益。
也正因为如此,地方政府买单的破产重整方式,等于放弃了国内债权人可追索的利益,放弃了地方政府曾经给予尚德的各种支持,放弃了公共资源。这显然是不能让人接受的,也是无法容忍的,更是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法律规范的。
辩解:不必过分担忧
中国经济网网友 李宁
首先,尚德破产并不是尚德就此死亡,而是债务重组,可以说是为了新生和涅槃。无锡尚德的贷款银行方面也表示,重整过程中,将力求通过改组和完善治理结构,寻找合适的战略重组第三方,实施债务重组、技术创新、降本增效、资产处置、有效拓展国内外两个市场、盘活资产、优化管理措施、创新商业模式等举措,力争使企业重生。
其次,尚德之所以陷入债务困局,走到破产,除了国际金融危机以及贸易摩擦等外部市场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尚德董事会投资决策的失误,是内部治理和投资经营方面出现了问题。这次,由尚德债权银行、无锡市政府和内部“有识之士”共同发起的尚德破产案,就是保护民族品牌之举措。
最后,尚德虽然是中国光伏产业的龙头企业,但并不是全部,中国光伏产业领域竞争实力较强的企业还很多,据梅新育判断,中国光伏企业在全行业严冬中生存能力更强。因此,尚德破产并不足以影响中国整个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
深论:无锡尚德的光伏反思
中国经济网网友 许一力
尚德的破产让很多人看清了,所谓光伏产业,就是类似富士康模式的原料加工厂,当一个门槛不高且有利可图的新市场被挖掘出来,又怎能阻止饥渴的同行疯狂涌入?这就是中国光伏产业非常尴尬的地方——市场在外、核心技术在外、原料在外。
这个所谓高科技的产业,实际上根本没有使我们摆脱“世界工厂”的弱势地位。而且,这种“世界工厂”的出发点是有问题的,只是因为没有公开化而被大家忽略。光伏产品主销国外本是用来节能,但是制造光伏产品的很多过程却是高耗能的,只是这个制造过程被外国人有意无意地甩给了中国。国内光伏企业普遍采用的是电弧法用碳还原制取低纯度工业硅,这种工业原料出口价格极为低廉,背后却是巨量的电力消耗,间接地加重发电等环节的环保负担。等于说是以中国环境为牺牲品,创造着欧美国家的绿色低碳生活。
中国经济快速崛起的30年,一直存在这样的模式问题:绑架地方政府的企业,才是有前途的企业。而现在,这个绑架逐渐升级,字眼前还加了很多响当当的借口,比如环保和高科技。不一样的是,被绑架者——地方政府很情愿被绑架。这种情愿培养了一批绑架政府的寄生虫,致使到处产能过剩、效率低下。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友向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的投稿,征稿邮箱:cepl#mail.ce.cn(#改为@)。
更多热点话题请点击>>>网言众议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