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婚育年龄,“4-2-1”的家庭模式即将到来。另一方面,目前空巢家庭越来越多,子女赡养老人往往“有心无力”。养儿防老势必逐渐成为一种“奢望”。截至2011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机构有养老床位315万张,平均每百名老人仅有1.8张床位,与“百名老人5张床位”的国际标准相去甚远。(1月7日《南方日报》)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惟一老年人人口过亿的国家,数目如此庞大,不仅老年人“住不上”养老院,更有许多普通收入家庭的老人“住不起”养老院。
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区域特点的养老模式,也取得了一些有效的经验,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需要因应中国的“银发浪潮”,构建多元化、分层次的养老模式。那么,具体来说又该如何构建呢?
其一, 街道和社区应成为建设养老事业的重点。
2011年12月,浙江省乐清市城南街道清远社区开设了温州全市首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该社区持证的孤寡老人、五保户和残疾人都可在养老服务中心享受免费的养老服务。这种居家、社区、服务中心三位一体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被称为“清远养老模式”,该模式下,困难老人养老由政府埋单,这有助于更多的银发老人过上幸福无忧的生活。
针对弱势老人群体,乐清清远以养老服务中心为载体、以政府为主要推动力来购买服务项目的方式,一方面彰显了政府应尽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老年养老保障的广覆盖。
当然,乐清“清远养老模式”也仅是全国各地探索养老保障诸多尝试中的一种,街道和社区是养老事业建设的重点,各地可以根据自身的财力物力、社会人口结构、养老需求及养老服务供给情况等因素作更多的探索与努力。
需要强调的是,街道、社区积极推进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不仅可以让老人度好晚年,也可以增加就业岗位;但应该注意根据自身状况、因地制宜地设置养老模式,按照不同老人的需求,分档次设置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项目。
其二, 可鼓励更多社会义工参与助老服务。
“人人可慈善,公益无界限”。厦门思明区官方微博时常会图文并茂地发布一些义工活动资讯,其中就有社会义工助老服务。
同样,在海外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义工服务在老龄工作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政府及相关机构通过一定的专业培训,鼓励年轻人为老人服务,不但可以发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也可以拓宽养老服务的社会途径,促进社会和谐与道德水平的有效提升。
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一些城市的学校、企业和社区,有不少爱心人士组成一支支义工服务团队,他们成为缓解养老困局的重要民间力量。
其三, 发扬老人间的互帮互助精神,有助于多元养老。
可以看到,目前养老困局主要突显在“4-2-1的家庭模式”和子女赡养老人往往“有心无力”这两方面,政府和社会应鼓励和创造条件,发扬不同年龄段银发老人互帮互助的精神,这也是缓解困局的有效途径之一。
推动与规范民间养老不仅需要政策扶持,还需要政府部门在民间养老机构的资金筹措、护工招募、用地规划审批等方面更有作为。(王振峰)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以“养老床位新政”促推养老服务转型升级
“50老人一张床”呼唤养老服务转型
决不能让“失独者”的养老路艰涩难行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