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养老床位新政”促推养老服务转型升级

2012年11月05日 08:30   来源:千龙网   潘洪其

  政府投入不足、养老床位短缺等既是养老体系的“短板”,也昭示了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强化养老保障的方向。

  近段时间,多个地方就增加养老床位制定政策计划,或出台具体政策措施。北京市决定对2万多张位置偏、设施差的乡村敬老院床位进行改造,预计2015年全市养老床位达到12万张,每百名老人拥有床位3.8张。上海市首次将养老床位任务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并建立养老机构统筹建设资金机制。广州市正式启动养老床位倍增计划,预计2015年全市养老床位增至5.6万张。

  民政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乡养老机构约为4.18万个,养老床位365万张,平均50个老人拥有不到一张床,在一些地方,老人进入公立养老机构少则要等两三年,多则要等七八年。多地相继推出“养老床位新政”,凸显了当下养老床位普遍稀缺的困境,反映了增加养老床位供给,进一步拓展养老服务资源的紧迫性。

  “老有所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目前,中国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接近14%,超过7%的老龄化人口界线标准,中国已进入典型的老龄化社会。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经济社会还不够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政府和社会对养老服务的投入。另据报道,截至2010年,我国仅有24.1%的老年人以养老金为主要收入来源,40.7%的老年人仍然主要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前一个数字尽管比2000年时增长了4.5%,说明10年来社会保障制度对养老的保障支撑作用在逐渐加强,但较之发达国家的老年人普遍以养老金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中国的养老保障水平还明显偏低,与经济总量高速增长、国家财政收入连年攀升的势头很不相称。

  一般说来,由于体力、精力和劳动能力的减弱,老年人在社会结构中属于弱势群体,但在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的今天“预示”着每个人的明天,老年人的权益在公民权益格局中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能否为老年人提供完备的养老服务和充分的养老保障,不但考验着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也考验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当前,政府投入不足、养老床位短缺等既是养老体系的“短板”,也昭示了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强化养老保障的方向。

  中国人自古有“养儿防老”的观念,赡养老人是子女的天然责任,是家庭的基本功能之一。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将老人送到敬老院、养老院,也不会请“外人”到家里来伺候老人,因为那样容易被认为是对老人的不敬、不孝。近年来,随着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的加大,对许多普通家庭而言,对那些正在为事业和前程苦苦打拼的创业者、职场中人而言,继续承担日益沉重的全部养老责任,越来越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此情况下,政府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兴办更多的公立养老服务机构,或者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支持社会资本兴办更多的养老服务机构,并依法予以严格规范监督,为更多普通家庭分担养老负担,就显得十分迫切而必要。同时,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由公立养老机构和社会养老机构提供一些居家养老服务,将机构养老与传统的居家养老结合起来,使养老服务更加多样化、人性化。

  为长远计,政府应当从完善公共服务职能、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战略高度,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和保障力度,积极介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养老服务从传统救助型向现代福利型转变,从补缺型福利制度升级为普惠型福利制度。这不但有助于减轻家庭养老负担,使公民普遍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有助于协调、整合社会资源,缓解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矛盾,而且也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科学、协调、可持续的养老观念,推动建立家庭、政府、社会合理分担养老成本的新型养老服务保障体系。

(责任编辑:周姗姗)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