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吉伟:今年经济将呈现温和复苏态势,预计通胀3%

2013年01月07日 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受到近期低温天气以及节日效应影响,蔬菜等部分食品供给受到一定冲击,而元旦、春节等节日消费需求近期集中释放,导致食品、部分日用品价格出现明显上涨。截至1月5日,农业部公布的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已上升至206.8,并有继续上升的可能。

    这些都符合我国物价波动的季节性规律:1、2月多为元旦、春节集中月份,消费需求往往都有明显上升,加之冬季蔬菜供给偏紧,导致食品以及部分生活必需品价格波动较为明显。统计数据显示,近10年来,1、2月份CPI均较高,而节后CPI环比增速均有明显下降,近期的物价上涨有可能要延续至春节之后。

    因而,近期物价上涨可能不具有趋势性和长期性,季节性物价上涨因素不可避免,无需担忧。但是,由于假日需求的集中释放,需要保障好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的供给,避免物价上涨过猛。同时,也要做好市场价格监督,避免部分无良商家利用假日哄抬价格,扰乱正常市场秩序。

    在关注物价季节性波动的同时,也需要关注我国中长期价格水平中枢的抬升。劳动力供给增速放缓导致相关人工成本上升;土地、石油等资源要素稀缺程度上升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再加上流通环节不畅等因素,已经使我国价格水平中枢有了明显抬升。

    一方面,我国核心CPI已较全球金融危机前有明显上升,并保持稳定。金融危机前,我国核心CPI约为1%左右,而目前我国核心CPI已稳定在1.5%左右,这意味着CPI的中长期趋势已经抬升。另一方面,今年我国经济增速显著放缓,实际经济增速已低于潜在经济增速,产出缺口为负,然而CPI仍然保持在2%左右,并没有像2009年出现负增长,这也就意味着我国潜在经济增速有所下降,CPI中长期趋势性上升。未来,我国可能无法再重现高增长、低通胀的局面了。

    今年,我国经济将呈现温和复苏态势,有效需求小幅回升,总供求矛盾有所缓和,需求回暖将推动通胀压力上升。同时,我国货币政策将继续维持稳健,通货膨胀的货币因素会继续得到较好控制

    对我国保持物价稳定不利的因素在于,各地频繁出现蔬菜、水果滞销现象会影响种植户的积极性;猪肉价格在经历一段时期调整后,猪肉价格可能会逐步进入上升通道;全球过剩流动性可能会进一步炒作大宗商品价格,导致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大增。整体看,我国粮食供给充足,商品流通环节不断得到理顺,加之目前全球乃至我国经济仍处于周期性调整修复阶段,因而不存在物价大幅上涨的基础条件。预计,今年我国CPI可能维持在3%左右。

    做好物价调控,仍然需要从左右物价的供需基本面以及货币因素着手。一方面,做好农业形势分析,通过多种措施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千方百计提高农户收入,进而保障农产品供给;加强商品流通环节管理,降低商品流通成本;加快经济转型,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供给量的适度增长,根据国内物价、经济走势做好货币政策预调和微调。(袁吉伟)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环球时报:照搬西方经济学会害中国

 

低物价通胀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条件

 

警惕新一轮国际通胀风险的累加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