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城镇化已成为中国各界十分关注的重点与焦点。由国家发改委主导的《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初稿已编制完成,规划涉及20个左右城市群、18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万多个城镇的建设。初步估计,城镇化将在未来10年拉动40万亿元的投资。(12月25日 南方网)
事实上,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要的不只是硬件,更需要的是软件。即便是基建投资,也应当吸取前些年城市建设的教训,把重点放在与老百姓生活密切关联的项目,如城乡基础设施、交通、居住环境、生活环境等,而不是不靠边际的建设项目。把城镇化过度放在对大城市的投入方面,而忽视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更需要、更紧迫的小城镇建设,就将进入新的误区,留下许多后遗症。
在此基础上,必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城镇化决不是孤立前行,单向运行。城镇化必须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等结伴而行,而不是孤立前行。
从一些地方已经发布的城镇化目标方案看,对城镇化建设问题,必须十分注意可能出现的各种认识与理解误区,避免城镇化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因为认识和理解方面的误区而陷入困境,出现不该出现的问题。
首先需要厘清的,就是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转移。讲到城镇化,有的人就立刻想到把农民变为城市居民,就想方设法地想通过土地征用、村庄合并等把农民的身份转变了。
虽然城镇化需要农村人口的转移,需要农民身份的变化。但是,城镇化绝不是人口转移那么简单。在社会保障、就业、文化生活等没有充分保障的情况下,即使农村人口出现大规模的身份转换,由农民变成了城市居民,也不代表城镇化建设达到目的了,也不代表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很高了。
城镇化,更多的需要经济社会发展以后的自然转移,而不是人为强制推动。如果政府真的想强制推动,重点应放在小城镇建设上,放在各个小城镇为劳动者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良好的文化生活、舒适的居住环境等,让农民向往这样的生活,而不是强制地把他们赶到城市,成为有身份、没地位、生活水平低下的城市居民。如果这样,城镇化的方向也就走偏了,陷入了误区。
从一些地方已经出台的城镇化方案来看,人口转移的目标还是相当高的。如贵州省提出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50%左右,而目前贵州的城镇化率为35%。期间,需要多少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需要多少农民进行身份转换,决不是一个小数目。对一个经济还欠发达的省份来说,这样的目标,不可谓不高。如何确保这项目标的实现能够没有“水分”,或者说是高质量的,值得关注。
同时必须预防,城镇化决不是上简单的大兴土木。“十八大”有关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一提出,地方就立即制定了各项城乡建设目标,其中,基建投资、城市建设成为了地方最主要的着力点。我们说,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基建投资步伐、加快城市建设与改造,这是必然的。但是,必须注意,城镇化决不是简单的大兴土木。
面对各地在城镇化建设上表现出来的热情,已经让人暗暗觉得,如果把握不好,城镇化会被地方政府曲解,会成为新的一轮地产扩张的导火索,使原本还算平静的农村居民和三、四线城市居民也面临房价快速上涨的问题,如果这样,城镇化就变味了。
要想让农民进城并转换身份,就必须让小城镇的工业化水平提高,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与岗位,让广大农民自学地进入小城镇,最终成为小城镇的一员,而不是都涌向大城市。
农民能不能成为城市居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他们本人愿不愿;二是城市给不给他们这样的机会。对农民来说,只要城市条件具备,他们还是愿意成为城市居民的。当下的城市,能够提供给农民转换身份的条件并不多。如果说过去农民还对进入城市抱有很大的期待与希望的话,随着就业难度的越来越大、各种限制条件作用的发挥,相当一部分农民已经打消了成为城市居民的愿望。因为,进入城市,还没有当农民好,谁还愿意进行这样的转换呢?
同时,要加快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水平,让农民不为土地所捆绑,也不为土地的无法流转相困扰。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农民承包的土地的流转提出了新的要求,释放了土地流转的“活力”,应当说,这为农村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关键是,农业必须步入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轨道,能够为农民进城创造良好的条件。如果土地的利用效率不能提高,粮食生产不能保证,过度将农民“赶”进城市,还会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带来影响,对城乡居民生活带来威胁。
而一旦农业的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提高了,农业生产就象企业生产一样,广大农民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城市居民了,身不身份,也就一点也不重要了。
当然,要推行城镇化建设,如何提高农民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对城市环境的认知、就业能力等,也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因为,如果这些方面的素质不提高、能力不增强,就算把农民的身份转换了,他们也是农民,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搞不好,还会让他们对政府充满怨言,影响社会的稳定。这方面,教训还是有的,问题也是存在的。
城镇化建设必须避免可能出现的认识误区,避免把城镇化简单地理解为人口转移、大兴土木、转换身份等,而要综合考虑、协调运行,把这项工作作为推动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现代化水平提高的重要抓手。(谭浩俊)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