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男孩垃圾箱死亡 流浪儿童避寒闷死拷问政府救助

2012年11月20日 09:47   来源:南海网   何勇

  16日清晨,5名身份不详的男童,被发现死于贵州省毕节市城区一处垃圾箱内。贵州省市警方已展开调查。截至17日夜发稿,官方尚未披露死者具体身份及死因。据初步分析,5个小孩可能是躲进垃圾箱避寒窒息“闷死”。(11月18日《新京报》)

  虽然早在2003年8月1日起就实行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在去年8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又公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工作责任追究机制,工作不力导致未成年人流浪现象严重的地区,其相关领导将被追究责任。但是,5名流浪儿童因为避寒结果闷死在垃圾箱之中,如此难堪、悲惨的现实足以表明,城市流浪儿童救助现状很不理想,民政部门救助城市流浪儿童的执行力远远不够,从本质上讲其实是在拷问政府救助。

  众所周知,流浪儿童本应是地方民政部门救助和保护的重点对象,在救助流浪人群中,应当优先救助流浪儿童,也应当将流浪儿童和流浪汉区别对待。但是,各地民政部门特别是救助站由于在官僚主义和衙门思想下,早已经习惯了等人上门求助的救助方式,只要广大流浪儿童不主动到民政部门寻求救助,不按照政策规定按部就班的申请救助,那么民政部门就不会主动提供救助,及时的给予帮助,以避免悲剧性事情发生。

  然而,流浪儿童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儿童对国家救助政策不是很了解,有的年龄较小的流浪儿童甚至连字都不识几个,对遇到困难找政府的现代社会办事规则也不熟悉,有时很怕陌生人和政府部门。使得流浪儿童即使遇到了困难,在寒冷的冬天需要避寒,也不晓得去政府部门求助,更不知道具体去哪个政府部门求助,只知道自己寻找避寒场所解决。加上流浪儿童相比较流浪成人来说,救助更麻烦,尤其是不好送流浪儿童回家,使得民政部门更没有兴趣对流浪儿童主动提供救助,最终酿成了悲剧发生。

  从这个角度说,流浪儿童避寒闷死,实质上是在警醒各地的民政部门必须改变对流浪儿童的救助模式,是在倒逼民政部门改变救助流浪儿童的救助制度,变被动救助为主动救助。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不要整天坐在办公室里等待流浪儿童上门求助,才按照政策和职能职责给予救助,必须走出办公室,要在大街小巷上寻找需要救助的流浪儿童,主动对需要帮助的流浪儿童提供救助。说白了,就是对流浪儿童讲解国家救助政策,劝说流浪儿童主动走进救助站寻求国家救助。另一方面,民政部门应当与教育主管部门沟通合作,积极为流浪儿童提供教育,让他们学一些技术,或者将无法送回老家的流浪儿童送入福利院等机构,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让他们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李焱)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