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出版战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坚持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改革管理,加快出版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出版产业,加强对出版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工作取得新进展,为提高民族素质、满足群众阅读需求,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出了新贡献。
1.开展重大主题出版和宣传,大力唱响主旋律。围绕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宣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和任务,推出一大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主流思想舆论的图书和专题文章;围绕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重要节庆纪念,以及抗震救灾、举办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迎接党的十八大等重大活动组织重大主题出版,策划推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和有影响的专刊专栏,唱响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辉煌历程”、“复兴之路”、“强国之路”等丛书规模大、全面系统;《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毛泽东传》等权威厚重,展示了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驶向深蓝——中国舰船工业腾飞纪实》、《家国书》、《忠诚与背叛》等生动感人,获得良好市场反响。举办全国新华书店主题出版物展示展销活动,进一步扩大了优秀作品的社会影响,营造了良好文化氛围。
2.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大众化出版工作,回答人民群众关心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服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建设和学习宣传,编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专题文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版)、《列宁选集》(第三版修订版)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出版发行《江泽民文选》500多万套,推出《毛泽东思想年编(1921—1975)》、《邓小平年谱(1904—197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国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文献回眸》等一批学习贯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系列出版物,为引导干部群众加强理论学习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宣传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推出一批深入研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党建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重要著作,《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丛书、《中国经济改革开放30年研究丛书》、《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中国经济问题丛书》等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针对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推出一批深入浅出解读政策内涵、阐释决策背景的通俗理论读物,“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影响越来越大,《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提问:中国百姓关注的十大民生问题》系列等市场热销。连续四年举办“优秀通俗理论读物推荐活动”吸引大批党员干部群众热心参与。组织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出版工程,一批有说服力、有感染力的作品陆续推出。
3.组织国家重大出版工程,推出一大批传承中华文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品力作。制定实施国家“十五”、“十一五”出版业发展规划和重点出版物选题规划、古籍整理出版规划,设立国家出版基金等专项资金,组织实施国家重大出版工程。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中华大典》等重大出版工程顺利推进,《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辞海》(第六版)等重大工具书的出版展现了新时期国家科学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和高度,《中国材料工程大典》、《中国植物志》等著作汇集并传播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鲁迅全集(修订版)》、《话说中国》、《世纪文库》、《凤凰文库》、《中国儿童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编年史》等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中华再造善本》、《地方志灾异资料丛刊》、《全元文》等一批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古籍整理出版。
4.出版市场繁荣发展,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十年来,出版界推出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读物,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长征》、《苦难辉煌》等长篇小说吸引广大读者学习党史国史,《焦裕禄》、《雷锋》、《沈浩日记》等反映先进人物事迹的优秀作品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中华史纲》等历史普及读物帮助读者了解中华文明,“皮皮鲁总动员”、“淘气包马小跳”、“魔法小仙子”等系列少儿读物深受青少年喜爱,《钱学森书信选》、《华罗庚文集》等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技文化知识,《农民增收口袋书》丛书、《“金阳光”新农村丛书》等有力服务“三农”。还有大量丰富多彩的各类出版物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11年全国出版图书37万种、期刊9849种。其中,图书品种比2002年多了近20万种。2003年以来,累计生产图书215万种、602亿册。目前,我国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均居世界第一位,电子出版物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已成为世界出版大国。
5.深化出版体制改革,出版业活力竞争力不断增强。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开始试点,2006年改革全面推开,出版战线认真贯彻中央要求,出版体制改革始终走在文化体制改革前列,发挥了“排头兵”、“领跑者”作用。10万多家印刷复制单位、1万多家国有新华书店率先完成转企改制,经营性图书、音像、电子出版单位全部完成转企改制任务,3000多种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出版单位市场主体地位基本确立。全国组建出版集团33家、发行集团27家、印刷集团12家,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资产和销售额双超“百亿”,一批出版传媒骨干集团成为颇具市场竞争力的集团军。截至2011年底,我国共有15家书报刊出版企业、6家发行企业、11家印刷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股市流通市值836亿元,造就了一批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一批出版、印刷、物流和数字出版基地陆续建立,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集群基本形成。2011年,新闻出版业增加值达到4000亿元,出版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主力军、国民经济新亮点的作用开始凸显。
6.扎实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惠民活动,努力维护群众权益。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出版单位为骨干,以重大工程项目为载体,覆盖城乡的出版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20多亿元,建成各类农家书屋60万家,覆盖全国有基本条件的行政村,惠及几亿群众。稳步推进中央财政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近46万个农村党支部赠阅《人民日报》、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3万个乡镇赠阅《求是》杂志工作,进一步扩大了党报党刊在基层群众中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推动各地各部门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已有400多个城市开展了独具特色的读书节、读书月等活动,政府推动、城乡参与、各方联动的全民阅读机制活动逐步完善。推动各地出版发行等单位在春节期间广泛开展“文化年货带回家”、“好书刊进基层”等出版惠民和“我的第一本课外书”等捐赠助读活动,数百万基层群众享受到优秀精神食粮。实施新疆新闻出版“东风工程”和新闻出版对口援疆援藏工作,设立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实施民族文字出版工程和民文出版基地建设,有力推动了少数民族出版事业发展。
7.走出去步伐加快,出版对外传播能力不断增强。十年来,我国版权输出数量快速增长,输出结构不断优化。与2002年相比,2011年我国各类出版物版权输出总量增长491%,输出引进比从逆差最大的2003年的1∶15缩小至1∶2.1。出版实物产品出口金额持续增长,2011年达到7396.6万美元,比2002年增长278%。“走出去”渠道、方式日趋多元。每年参加各类国际书展40多个,第61届法兰克福书展、第42届伦敦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连续举办了19届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在国际书业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新闻出版企业积极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境外办社、办刊、办店、办厂,境外运营的各种分支机构及销售网点已达459家。我国图书和期刊等出版物发行进入193个国家和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打造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品牌。“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工程”等为推动出版走出去发挥了重要引领和带动作用。《中国震撼》等一批探讨中国发展道路、反映中国主题的作品输出海外,《于丹〈论语〉心得》等一批体现中华优秀文化的图书在海外市场广受欢迎,《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文化中国》(英文版)等外向型图书进入欧美主流销售渠道,《读者》、《中国新闻周刊》等媒体海外发行和落地取得突破。
8.推进科技与出版融合,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业转型加速。党的十六大以来,出版业大力实施科技兴业战略,积极应用互联网、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传统出版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加快,电子书、手机报刊、网络出版等新兴业态发展迅速,涌现出中文在线、盛大、起点中文网、北大方正、龙源期刊网等一批网络文学、电子图书、电子杂志新媒体。2011年数字出版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378亿元,比2002年的200亿元年增长了近6倍,营业收入已占新闻出版全产业的9.5%。电子书出版发行规模已稳居全球第一。“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中华字库工程”和“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等重大工程项目全面启动。借助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一批骨干发行集团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建立了现代物流系统,出版营销渠道日趋丰富,越来越多的出版物通过互联网等载体在海外传播。
9.深入持久开展打击非法出版物活动,文化市场环境得到净化。十年来,有关部门紧紧围绕中央部署,坚持日常监管和专项治理相结合,加强封堵反制,严查重点案件,始终把严厉打击非法出版物活动及网上有害信息作为重中之重,有效维护了国家文化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维护了群众文化权益。严格监管整治,开展打击互联网和手机传播淫秽色情信息、清缴整治低俗音像制品、打击非法出版物、校园周边文化环境治理等专项行动,坚决扫除文化垃圾,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环境,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高举保护知识产权旗帜,大力查处各类侵权盗版行为,开展反盗版天天行动、打击网络侵权盗版行动、“绿书签”系列等版权保护主题教育活动、整治非法违规报刊等,维护了出版市场秩序,增强了公众抵制侵权盗版及非法出版物的社会责任意识,树立了我国政府良好形象。2002年至2011年,全国共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12.5亿件,查处各类非法出版案件近20万起,查获非法光盘生产线120多条。
10.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出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三项学习教育”、“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创先争优”、“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等活动,出版队伍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普遍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实施出版领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计划和其他重点人才工程,着力加强领军人物和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组织大规模干部培训、职业资格准入、岗位准入、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出版人才队伍在总量、结构、素质等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发行、印刷复制业和动漫等新兴数字出版产业从业人员总规模超1000万人。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