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红会官员不摘官帽 如何重拾公众信任?

2012年10月31日 07:11   来源:羊城晚报   盛翔
    10月中旬,红十字会总会公开选拔官员,拉开酝酿一年多的改革序幕。红十字会改革与发展课题组组长杨团称,改革阻力很大,推进维艰。特别是“去行政化”的体制改革,“要侵犯太多人的既得利益”。在红十字系统内部,从总会到地方红会,“绝大多数怕改革,怕摘掉公务员的帽子”。(10月29日《新京报》)

    包括“郭美美事件”在内的一系列官办慈善组织丑闻,引发了一场慈善组织的信任危机。为了挽救红会形象和慈善公信力,红会推出了捐赠信息发布平台,如今又着力进行人事改革,显然都是舆论倒逼的结果。然而,对于红会来说,要想重塑形象重拾公众信任,根本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进行彻底的改革。其中,去行政化和增加透明度一样重要。

    据统计,截至2011年,中国红十字会系统编制工作人员为11228名。不仅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拥有行政级别,遍布全国省、市、县的各级红十字会,均被纳入行政或事业编制,接受全额财政拨款,负责人多由同级政府任命,在编工作人员享受公务员待遇。这是否有点令人费解?一个收取善款管理费的公益组织,居然长期要靠纳税人供养着,这个组织的管理者,相当一部分既不是慈善家也不是志愿者,而是一批享受公务员待遇的官员!

    某种意义上,中国慈善公益体制中“行政化”和“政府主导”的积弊,是导致包括红会在内的公益组织日益失去公信力的根本原因所在。因为,无论他们怎样对待捐赠人,无论他们透明度如何差,作为财政拨款的官办组织,它永远不会倒下;作为体制中人,相关官员的利益永远不会受损。在财政拨款的襁褓下,在公务员待遇的金饭碗中,没有动力也没有压力,公益慈善怎能不断向前发展?

    现在的红会人事改革,等于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原来有编制的继续享受公务员待遇,新招聘的则实行合同制。这样的妥协其实算不上根本的改革,而是往同工不同酬的双轨制倒退。所谓“破除行政编制限制,增加实干人才”难以自圆其说———干一样的活甚至干更多的活,待遇却比原来有编制的人低很多,人家凭什么会卖力呢?优秀人才凭什么还会来呢?因为“绝大多数怕改革,怕摘掉公务员的帽子”,因为“要侵犯太多人的既得利益”,所以就放弃“去行政化”,那么,接下来的所谓改革其实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但凡改革,就必然涉及既得利益的调整,决定改革方向的不应该是既得利益是否阻挠。真正的慈善组织,就不应该由纳税人来供养,慈善成本应该以公开透明的方式去找捐赠人报销。事实上,红会官员“怕摘掉公务员的帽子”于是就不摘帽子,只会让红会重拾公信力的过程变得更加漫长。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