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红十字会总会公开选拔官员,拉开酝酿一年多的改革序幕。红十字会改革与发展课题组组长杨团称,改革阻力很大,推进维艰。特别是“去行政化”的体制改革,“要侵犯太多人的既得利益”。在红十字系统内部,从总会到地方红会,“绝大多数怕改革,怕摘掉公务员的帽子”。(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8版)
包括“郭美美事件”在内的一系列官办慈善组织丑闻,引发了一场几乎囊括所有官办慈善组织的信任危机,公众的捐赠热情随之下降。2011年全国红十字会系统接收捐赠28.67亿元,与2010年该系统接收67.29亿元社会捐赠相比,降幅接近六成。为了挽救红会形象和慈善公信力,红会推出了捐赠信息发布平台,如今又着力进行人事改革,显然都是舆论倒逼的结果。然而,对于红会来说,要想重塑形象重拾公众信任,根本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进行彻底的改革。其中,去行政化和增加透明度一样重要。
据统计,截至2011年,中国红十字会系统编制工作人员为11228名。不仅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拥有副部级行政级别,列为中央财政一级预算单位,遍布全国省、市、县的各级红十字会,均被纳入行政或事业编制,接受全额财政拨款,负责人多由同级政府任命,在编工作人员享受公务员待遇,参公管理。这难道不是很奇怪吗?一个收取善款管理费的公益组织,居然长期要靠纳税人供养着,这个组织的管理者,既不是慈善家也不是志愿者,而是一批享受公务员待遇的官员!
某种意义上,中国慈善公益体制中“行政化”和“政府主导”的积弊,是导致包括红会在内的公益组织日益失去公信力的根本原因所在。在财政拨款的襁褓下,在公务员待遇的金饭碗中,没有动力也没有压力,公益慈善怎能不断向前发展?
现在的红会人事改革,等于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原来有编制的继续享受公务员待遇,新招聘的则实行合同制。这样的妥协其实根本不是改革,而是往同工不同酬的双轨制倒退。所谓“破除行政编制限制,增加实干人才”简直荒谬无比——干一样的活甚至干更多的活,待遇却比原来有编制的人低很多,人家凭什么会卖力呢?优秀人才凭什么还会来呢?因为“绝大多数怕改革,怕摘掉公务员的帽子”,因为“要侵犯太多人的既得利益”,所以就放弃“去行政化”,那么,接下来的所谓改革其实只能是“伪改革”。
但凡改革,就必然涉及既得利益的调整,决定改革方向的不应该是既得利益是否阻挠。真正的慈善组织,不应该由纳税人来供养,慈善成本应该以公开透明的方式去找捐赠人报销;事实上,红会官员“怕摘掉公务员的帽子”于是就不摘帽子,只会让红会更加失去公信力。因为,以享受官员待遇作为诉求的人,本不该混迹于慈善组织,否则,为个人福利不肯摘公务员帽子的一批人,谁敢保证就不会对善款馋涎欲滴呢?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