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按传统工作思路运行,公选人才的“鲇鱼效应”很难发挥。因而,红会或许更需要以此次公选为契机,确立新的慈善原则、理念、制度。
拿出12个关键岗位,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迈出了选人用人制度改革的重要一步。尽管网络意见不乏调侃嘲弄,但红会毕竟是在顺应民意,力图使自己与时代合拍,这种努力和进步就值得称赞。
在郭美美事件之后,红会遭遇社会信任危机,这是不争的事实。是在危机中彻底失信于民,还是在危机中自我革新以取信于民?显然红会选择了后者。从去年推出“捐赠信息发布平台”,到今岁面向社会公选,在旧有制度框架下,红会的革新的确步子不小。
红会当然不同于民间慈善组织,它有准官方性质。冀望它彻底按照市场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行事,客观上讲有相当难度。船大了难调头,转弯转型需要慢慢来。从另一方面讲,社会组织的发育不能排斥政府主导主管的组织类型,只不过需要实现社会组织的结构调整、质量提升。
红会作为社会组织,就应当遵循社会组织运行的内在规律,履行相应的职能。而不是有政府背景的就当起官老爷,有民间背景的就搞缴纳巨额会费式的牟利。一言以蔽之,在什么山唱什么歌,吃什么饭干什么事。
红会所以遭遇信任危机,从根本上说是与其发展理念、思路固化有关系,未能与时俱进。人,是这个理念、思路的决定性因素。人才结构、知识背景、理念观念,往往决定了红会的前进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换人,使人才流动起来,及时补充新鲜血液,有利于红会的新陈代谢,实现新形势下的慈善转型。
然而,红会换人并不必然意味着换思路。如果还按照传统的慈善观念理念选人,那么,即使公选的范围再广,过程再公平公正公开,这个新鲜血液本身可能并不新,不过老一套而已。因而,此次红会公选,首要的应是按照新的慈善理念、专业背景遴选人才。
从红会的这些公选岗位看,副职居多。倘若按传统工作思路运行,公选人才的“鲇鱼效应”很难发挥。因而,红会或许更需要以此次公选为契机,确立新的慈善原则、理念、制度为发展总思路,进而在这个总思路下用人、干事。如此才能产生强有力的引导作用,使新的发展思路主导红会的前进。公选人才的“鲇鱼效应”也才会加倍释放出来。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