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讨薪发布会续:上访不如上网的救济困境(图)

2012年10月23日 06:49   来源:红网   高亚洲

 

  自称“苗翠花”女农民模拟外交部发言人录制讨薪视频,引起网友热议。10月21日,视频策划者现身。他称拍摄视频完全出于公益,未收取任何费用,“上访不如上网”说起来挺悲哀的。(10月22日《新京报》)

  与“以死相逼”的讨薪法相比,模仿发言人讨薪,虽然多了几分戏谑的意味,但至少不至于那么沉重。无论是上演跳楼秀,还是视频中新闻发言人,主角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弱势群体。按照学者李强对弱势群体的划分:他们显然都属于“自然竞争”中产生,没有谁需要对此负有直接责任,包括其自身。一个国家,即便发达如美国,只要尚未大同,弱势群体必然存在,这样的群体存在,也并非能渲染人间悲情,客观地说,他们的弱势应仅体现于职业能力上、品位追求上,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讲,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群体。

  但我们所看到的这样一个群体,不仅体现在职业能力上的弱势,更是在权利救济上的严重失势,而这恰好是最可怕的。农民工遭遇欠薪并不可怕,如果权利救济渠道通畅,法治彰显,农民工可以顺畅地在法治范畴内寻求到公平正义的权利救济,又何至于要跳楼相逼,又何至要模仿新闻发言人讨薪呢?

  我们正在寻求社会和谐、探寻包容性增长之道,社会结构也在发生嬗变,如何观察一个社会变迁是否在走正步,权利生态便是最好的晴雨表。没有救济的权利不是权利,没有保障的权利也不是权利,如果权利沦丧,一个社会的发展之本便不存在。回到“上访不如上网”上来说,上访本是法律赋予的权利维护之道,这是有制度保障的,但如果制度保障的作用都被消弭,非正式制度渠道反而成为弱势群体的信赖力量,这不是民间力量强大的凸显,只不过是权利在死死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权利救济并不是要让政府救济成为唯一的渠道,民间力量的培养依然值得鼓励。从此次模仿新闻发言人讨薪来看,其社会效果不在于为看客们提供了一段极尽戏谑意味的视频,更在于这段视频能引起媒体力量的关注。当弱势群体话语权缺失,传媒的跟进,或许可以成为权利救济不得已之下的另一路径。如果话语权始终得不到保障,寻求传媒接近很可能成为权利救济的路径依赖。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许多发生权利被侵害的第一现场,当事人想到的不是寻求制度保护,反而希望寻求媒体的介入,希望在媒体的介入下,引起权力的关注,进而实现问题的解决。

  因为跳楼相逼而讨薪成功,已不少见,模仿发言人能否讨薪成功,尚且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此次网上一“闹”,至少换来了对方回应,显然比上访更有效果。但这样的维权方式显然都不能成为常态,无论对维权者或是强势者而言,都是博弈中最次选择。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唯一可行的途径便是纾解权利救济困境,建立通畅的权利救济渠道。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