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网言众议:微笑局长杨达才撤职后,工资还保密否?

2012年09月23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鉴于陕西省安监局党组书记、局长杨达才在“8.26”特别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笑脸”的不当行为和佩戴多块名表等问题,陕西省纪委高度关注,及时进行了认真调查。调查表明,杨达才存在严重违纪问题,依据有关纪律规定,经省纪委常委会研究并报经省委研究决定:撤销杨达才陕西省第十二届纪委委员、省安监局党组书记、局长职务。(9月21日西部网)

 

鉴于陕西省安监局党组书记、局长杨达才在“8.26”特别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笑脸”的不当行为和佩戴多块名表等问题,陕西省纪委高度关注,及时进行了认真调查。调查表明,杨达才存在严重违纪问题,依据有关纪律规定,经省纪委常委会研究并报经省委研究决定:撤销杨达才陕西省第十二届纪委委员、省安监局党组书记、局长职务

 

杨达才佩戴多块名表(网络资料)

 

陕西“微笑局长”杨达才被撤职 涉嫌严重违纪问题

 

杨达才因此图而得名“微笑局长”(网络图片)

 

    “微笑局长”还能笑得出来吗

 

    中国经济网网友 吴春梅 

    “微笑局长”不合时宜的笑一时间激起了民愤,网民为此展开了一场全方位的“人肉搜索”,其奢靡生活也先后被曝光。从眼镜、手镯到手表,物质只不过是其虚荣内心的一种表象,名牌包裹下的冷漠和无良,才是最令人失望和痛恨的本源。

    面对舆论的巨大压力,一时间,“微笑局长”再也微笑不起来了。各种抨击、谩骂、调查纷至沓来,令这个昔日风光无限的公众人物一度跌至谷底。如今,“微笑局长”被撤职并查出违纪,彰显了舆论的力量,同时也再一次昭示众人: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悖离了服务的宗旨,失去了公仆的本色,必将受到百姓的唾弃。

    “拒绝公开”,撤职有“避风头”之嫌

 

    中国经济网网友 张碧红

    对于湖北峡大学生刘艳峰申请公开杨达才2011年度工资的请求,陕西省财政厅复函称,杨达才个人工资收入事项,不属于陕西省财政厅政府信息公开范围。公开个人工资收入是熄灭杨达才“微笑门”、“名表门”的绝佳机会,陕西财政厅却错失良机,显然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收入公开在很多地方已是常态化,陕西省财政厅却一口回绝,是渺视舆论还是不知事态轻重?

    依据相关纪律规定,撤销杨达才职务,颇有熄灭舆论之火,“避风头”保护杨达才之嫌。简单撤职之外,其实公众更想知道,杨达才“严重违纪”究竟是违了什么纪?依据的“有关纪律规定”究竟是哪条哪款?调查中发现的杨达才的“其他违纪线索”究竟是哪些线索?“进一步调查”何时是个头,有无时间表?何时才能给公众答复?含糊其辞难以压制舆论的风口浪尖。

    局长撤职后,工资还保密否?

 

    中国经济网网友 许斌

    无论杨达才是杨局长或杨原局长时,都应该循规定、程序主动将相关信息公开。当杨局长已经是杨原局长,如果连他的工资收入都还不在“政府信息公开范围”内,还要被继续保密,就不能再说是为杨局长本人保密,而至少是为局内、系统内的其他公职人员保密,是在维护“潜规则”的延续,是在阻碍群体监督的展开。

    “微笑局长”倒了“公开官员工资”不能止步

 

    中国经济网网友 魏猛

    杨达才被撤职了,不管当地政府被迫还是自愿,这个决定还是为当地政府挽回了一点信誉,但是,民众对“无官不贪”的猜测还在,只要官员收入不公开,这个猜测就不会停止,这会危及到政府的公信力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权威性。需要当政者三思!

    “微笑局长”倒了,他的工资更应该不是国家机密,而且每一个官员的收入都不能是国家机密,公民要求“公开官员工资”的呼声不会停止,也不能停止!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友向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的投稿,征稿邮箱:cepl#mail.ce.cn(#改为@)。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