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给“城管眼神执法”报以鼓励的掌声

2012年09月21日 13:19   来源:荆楚网   梅子

  2012年9月19日上午9点,武汉武昌粮道街城管中队创造的“静默队列式”执法方式首次上路,20余名城管队员靠“围观不语”,纠正辖区多家商户出店经营行为。这种执法方式,也引发经营户和市民热议。

  城管和小贩,一对似乎永远难以调和的城市矛盾。对此种执法方式,经营户褒贬不一。“吓死人,这么多人一围。”看见城管离开,汉国摩配的老板说,这种执法方式还是第一次见到。从效果上看,“静默队列式”的试水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多家商户出店经营的违规行为得到了有效地纠正,从方式上看,这样的方式不免温和很多,也显得更加文明,避免了双方的正面冲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方的矛盾激化。

  笔者认为,社会发展离不开秩序的维护,城市需要管理,这注定城管这样的岗位短期内不能取消。但由于知识水平和觉悟意识参差不齐,部分城管在执法过程中仗着执法者的优势地位,肆意动粗、采用暴力,城管和小贩互打的事件屡屡发生,流血事件屡见不鲜,给城管整个队伍造成恶劣的影响。

  可喜的是,现在他们已经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并开始进行积极的探索,从“微笑执法”、“辩论执法”、“围观执法”、“眼神执法”、“静默队列式执法”到“铁桶阵执法”、“举牌卖萌执法”、“美女执法”,城管的执法手段不断创新。虽然人们对此仍抱怀疑态度,但城管的工作重心慢慢趋向人性化管理的方向已经显而易见。

  笔者相信,有了积极的思考、大胆的尝试和及时的总结,城管的工作之路将会走的越来越宽敞,其对城市管理的重要作用也将更为具体地体现。

(责任编辑:李焱)

鍒嗕韩鍒帮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