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周年华诞的南农校园里,不少人只大肆渲染林毅夫说的“中国人均收入18年后能达美国一半”,可这并非前世界银行副行长要表达的重点。解决大陆收入差距问题要有“两大处方”——“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这才是他想表达的重点。即宏观调控不能烧得太厉害,要恰到好处,不然会导致爆炸;真正解决分配不均的办法还是“釜底抽薪”,其大药方是深化市场体制改革。
有人说林毅夫是中国经济的“乐观派”,“中国经济8%的增速还可能持续20年”这个观点也一直贯穿于他在各种场合的言论中。在201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发布会上,他以三句诗来印证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信心。当下,国际经济比较悲观,持续低迷“起色”不易,可谓“漫漫长夜何时见天明”;中国企业只有共同努力,才有经济年增8%的潜力,中国民营企业也会形成“一轮明月满天星”之势;尽管当前中国经济也面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压力,即使外部环境不好,但中国经济“风景这边独好”!
当然,也有“理性派”学者认为,未来20年是不是能保持年均8%增速并不重要,调整经济结构是当前最紧要的工作。还有的持“唱空”观点,担忧中国可能出现金融危机。
无论是出口,还是内需,一系列经济数据都显示中国经济处于加速下滑期,而底部的筑成也并非一两个月之功。让中国经济死气沉沉肯定不行,转型关键期的中国该如何迈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呢?如何把中国经济转换到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的发展轨道上来?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外贸该怎么均衡发展呢?一些人说的“第四驾马车”——服务与创新用什么来带动?
经济减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因为过去的那些优势已经慢慢消减,诸如劳动力成本增加、服务业的生产率跟不上制造业,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已达峰顶等等。此外,用投资拉动经济难度越来越大,即使维护现有的“铁公基”等存量投资,资本的筹措也是要费点劲的。实现经济“软着陆”,必须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上拿捏得体,不适宜的调整政策有时也会改变经济走向。
笔者以为,能够支持林毅夫“乐观预言”的最可靠的撑力就是改革。中青年改革开放论坛(莫干山会议)日前引发各方关注,120多名代表他们在谈什么?其实也就两个字——改革。思想交锋当中,围绕改革理论与宏观经济、体制改革与收入分配、城市化与土地制度、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等多个议题展开讨论,可有一点是很明确的,改革其实就是改环境。
改环境的含义就是要形成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而环境的变革是需要勇气的,有的甚至需要“刮骨疗毒”。在构建什么样的社会、建设什么样的市场经济、确立什么样的体制和法制等根本性问题上,只要有矛盾和阻隔就需要改革。好的环境可以塑造人,更可以塑造一个比林毅夫更乐观的中国经济。(王振峰)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如何看待经济增速放缓
如何看待GDP增速逐季回落
陈宏:经济增速放缓 防止政策叠加负效应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