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旅游业搭建起促进中非合作“民相亲”的桥梁

2018年09月03日 10:51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盘和林认为,人文交流是中非关系和中非经贸合作实现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加强中非旅游合作,不仅有利于中国人民提升幸福感,同样也会增加非洲人民的获得感。

  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于9月3日至4日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与非洲人民友谊与合作的历史性盛会。

  随着中国和非洲合作的逐年升级,双方经贸和旅游交往日益频繁,往返中非间的出行需求也不断增大。在线旅行服务商(OTA)携程所做的一项消费调查显示,2018年上半年,以商务出行为目的前往非洲的机票订单占总体赴非订单的15%,比去年同期增长50%以上。相应的,商务入境的订单也有30%以上的增长。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非虽然远隔重洋,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非之间旅游需求不断扩大,意味着中非合作在不断升级。从最初的基础设施建设到今天的旅游往来日益频繁,旅游业正在搭建起促进中非合作“民相亲”“心相通”的友谊桥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非合作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尤其是公路、铁路等。数据显示,在非洲,中方援助和融资修建的铁路、公路均已超过5000公里。而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在非洲援建的项目已经有1000多个。也正因此,很多人把中非合作简单等同于中国对非洲的基础设施援建。

  然而,在2015年12月于南非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暨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宣布将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与非洲将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金融、绿色发展、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减贫惠民、公共卫生、人文、和平和安全等领域共同实施“十大合作计划”。

  可见,随着非洲国家经济的发展,虽然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依然是中非合作的重点之一,但中非合作已经不再局限于此了。中非合作的领域将更加全面,内涵也将更加丰富。而在得以扩展的诸多领域中,旅游业已经成为中非合作的一个新支点。如果说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发展,那么包括旅游在内的人文领域的合作则将切实提升双方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习近平主席曾指出,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这同样也道出了旅游业在中非合作中的重要地位。正如这次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主题“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所展现的,互利共赢是中非合作的基本原则之一,而加强中非旅游合作不仅有利于我国人民提升幸福感,同样也会增加非洲人民的获得感。

  加强中非旅游合作,有助于非洲进一步开发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提高非洲对国际游客的吸引力,而游客的增加又将有力刺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会推动多种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物质产品及其他商品消费的增加,而旅游消费的增加又会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及相关生产的扩大。研究表明,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有比较显著的影响,因为旅游业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将劳动力从生产效率较低的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提高该地区的就业水平进而增加产出。

  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地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而非洲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改变人们对非洲“贫穷、落后”的刻板印象。显然,旅游业将极大地促进非洲服务业的发展,改善非洲的就业和民生。可以说,这是继基础设施建设之后的中非合作升级。

  人文交流是中非关系和中非经贸合作实现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笔者相信,随着中方通过支持民航开通更多中非直航航班、鼓励中国公民赴非旅游等来扩大与非洲在旅游方面的合作,中非之间的经贸交流将更加频繁,中非人民的感情纽带也将更加牢固。(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盘和林)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中非合作 开辟海上丝路新天地

     为中非合作开辟新空间

     金融活水助推中非合作跃上新高度

(责任编辑:李焱)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