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地方语种只活在历史的录音机里(图)

2017年11月09日 10:24   来源:东方网   郝雪梅

  11月6日下午,珠海市瑞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携手界涌社区居委会,在渝海小学举办第六期以“粤语玩起来”为主题的粤语课堂活动,3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参与活动。“老豆,妈咪,家姐,唔该,有心,饮茶……”等等。对于这些新词汇,孩子们表现出好奇与新鲜感,社工则向孩子们一一解释含义。(11月8日《珠江晚报》4版)

  虽然这堂粤语知识讲座,只是讲给外来工子女听的,其目的只是让外来工子女尽快融入珠海当地生活。但是,其非凡的意义在于“方言进课堂”。说起“方言进课堂”教育部门总是躲躲闪闪,虽然有的地方也让方言进入了课堂,却不敢大大方方,就像做了亏心事似的。这也难怪,按照有关规定,推广普通话是必须有的责任,而方言则是不提倡的。

  但是,我们也必须面对一个事实。那就是方言在以较快的速度流失。在一些地方,除了上点年纪的人还能说出几句方言,还能理解方言的意思,很多孩子已经不知道了方言为何物了。在我们江苏沛县也有不少很有特色的方言,比如“也么”、“哼哼”,这两个方言的意思,一个是傍晚,一个是早晨。但是,如今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是什么意思了,更别说使用了。

  前段时间,看过两篇关于方言拯救的新闻。一则是北京的,当地一位方言爱好者,想留住方言,撰写了一部《北京方言词典》。找到很多出版社,没有一家愿意出版,理由是“不符合规定”;一则是云南的,一位专家想给“语言资料库”留点语音资料,找到一些老人收集方言声音,结果很多方言连老人也说不出来了。

  必须搞清楚一个问题,方言是不是一种文化?方言是一个地方,一个地区,发展的沿袭,经过了风吹雨打,经过了历史变革,才形成了方言。方言虽然没有推广的价值,虽然不便于交流,但是方言确实是不折不扣的传统文化。这种传统文化不能被当做垃圾丢弃。然而,由于推广普通话成为了必须的任务,而让方言没有了生存的一丝土壤。贵阳一家小学曾经尝试着挽救方言,推出了一张“方言试卷”,因为引起媒体关注而受到了教育部门的批评。

  目前,各地电视台也尝试开通“方言节目”,而实际上这也是违规的,因为按照管理规定,电视台必须使用普通话播报新闻。在这种尴尬的氛围里,虽然“方言节目”也在播出,却显得十分无奈。其实,方言和普通话不是一个你死我活的关系。推广普通话不该让方言死无葬身之地。这就需要理智的看待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

  挽救传统文化,不妨让“方言进课堂”大大方方。方言,不应该只活在“历史的录音机”里。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