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无车日”换个出行方式 用健康低碳回馈世界

2018年09月22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郭夏认为,在第20个世界无车日到来之际,希望更多的人为了自身健康和环境保护而选择绿色出行方式,把低碳出行、健身出行和无车出行变成日常出行的习惯,这才是我们在世界无车日里最好的庆祝方式。

  今年9月22日是第20个世界无车日。1998年9月22日,法国35个城市的市民自愿弃用私家车,使这一天成为“市内无汽车日”。“无车日”这天,参与活动的城市将主要通过限制机动车进入城区,设立步行区、自行车专用区或举行其他相关活动来增强民众的环保意识,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并鼓励人们使用更为环保的交通工具实现绿色出行,以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要使世界无车日倡导的绿色出行理念常态化,鼓励步行、跑步或自行车等方式上下班,应当成为一种城市管理新政。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代步工具。由此带来的城市交通拥堵(特别是上下班早晚高峰期)、空气污染、温室效应等,成为人们广为诟病的现代城市问题。在第20个世界无车日提出倡导步行、跑步或者骑自行车等方式上下班,也算是为治理现代城市病开出的一剂运动处方。如果各地政府能够及时出台一些政策措施鼓励人们健康绿色出行,让城市管理者和百姓们头疼的很多城市问题也许就会得以缓解。

  在5公里范围内步行上下班,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很多好处。现代城市中,很多人都因缺乏运动而造成肥胖或高血脂等亚健康问题。一些人为了锻炼、减肥,下班后到健身房或户外运动。不过,有这种锻炼习惯的人毕竟还是少数,大多数人都存在运动量不足的问题。如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养成上下班步行的习惯,每天就可以保证足够的运动量,从而促进身体健康。在办公楼里,5层楼之内的上下楼也要尽量走楼梯、不坐电梯,以此来增加运动量,强身健体。

  步行上下班或结合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上下班,还可以极大缓解上下班高峰时段的城市交通拥堵。开私人轿车上下班,是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如果通勤路程相对较短,市民可以选择以健步行走替代开私人轿车,而远程的市民则可以采用公交地铁加步行等方式出行,这样一来,既可以节省燃油费,城市上下班交通拥堵的问题也可大为缓解,而良好环境带来的生态价值更是难以用金钱衡量,可谓一举多得。

  今年夏季北极的反常炎热现象和秋季强台风“山竹”带来的强热带风暴都表明,日益增加的碳排放造成的气候变暖正在加剧,这些反常的气候变化正在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安全的巨大隐患。人们不仅应当重视交通拥堵等眼前的城市发展问题,更要着眼于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否则将会自掘坟墓。20年前的无车日倡导者就是希望通过推动绿色出行,帮助人类尽早走出汽车尾气酿成的环境污染窘境。世界无车日是对无车出行者的最高礼赞,而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则是送给世界无车日的最好回馈。

  一勤生百巧,一懒生百病。人类创造的财富,也可能反过来成为制约人类发展的桎梏,方便人类出行的私人轿车一定程度上正成为破坏健康与环境的隐形杀手。多年养成的开私家车上下班的习惯,已经让有车一族形成了对开车出行的强烈依赖。第20个世界无车日到来之际,让我们在懒惰的驾车惯性和绿色的步行新方式之间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吧。希望更多的人为了自身健康和环境保护而选择绿色出行方式,把低碳出行、健身出行和无车出行变成日常出行的习惯,这才是我们在世界无车日里最好的庆祝方式。

  (郭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联盟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解码经济——新生经济学导论》作者,新生经济学创始人,中国经济网特邀财经评论员、评论理论频道专栏作者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保卫我们的蓝天碧水净土

     以生态补偿推动共抓长江大保护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