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景区降价降了三五块 网友:逗我们玩儿呢?

2018年09月27日 14:3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多地物价主管部门宣布降低部分国有重点景区门票价格。截至目前,已有314个景区降价或拟降价,其中免费开放景区30个,降价幅度30%以上的29个。但是,据媒体报道,也有的景区降幅较小,只降了三五元。比如,4A级景区湖北襄阳古隆中门票从98元降到95元,实际降价3元钱;咸宁九宫山景区门票由旺季75元、淡季60元分别调整为70元和55元,分别降低5块钱。而个别景区更是通过各种手段明降实不降。(9月26日新华网

  只降三五块,走形不走心

  大众旅游时代,各地出台景区在“十一”降价或者免费开放的政策,是给人民大众的重大红利。但是部分景区却将此项“利民”措施看成是“损己”条款,心想着遵守了便“吃力不讨好”,不遵守可能“吃不了兜着走”。因此,拆解收费项目的假降价,明降实不降的假套路,降也只降几块钱的假阵势“应运而生”,这样“走形不走心”的景区降价模式十足凉了游客的心。【详细

  实事求是地说,景区的正常运转需要经费的长久投入,向游客收取门票费,是维护景区正常运转的刚性所需,本无可厚非。然而,就现实的普遍情况而言,不少景区将门票当成创收的唯一工具,并为此患上门票经济依赖症,不仅让游客面对景区望而却步,而且让旅游业的发展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泥潭。这种只顾眼前利益而不会算长远大账的一锤子买卖,不论是对游客的旅游体验感,还是对旅游业的长远发展,都可谓是百害无一利,必须坚决摒弃。【详细

  过分依赖门票,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众所周知,旅游包含了门票、餐饮、住宿等多项收入,涵盖的是一条龙的旅游经济,而绝非门票经济。换言之,门票经济只是整个旅游经济这个大蛋糕的一小部分,单纯强调门票经济,表面上景区在门票方面可以赚得盆满钵满,但毋庸置疑的是,高额门票会不可避免地影响游客在餐饮、住宿等方面的消费,相比门票方面的消费,餐饮、住宿方面的消费才是大头。因此,对门票经济的过分依赖,显然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短视行为。【详细

  相反,门票大幅度降价,或景区门票免费,表面上看景区门票收入减少了,但游客拉动的其他旅游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包括餐饮、住宿、土特产销售等行业,都会因为旅游业的兴盛而繁荣。杭州西湖景区,早在2002年10月份就实行免费开放,不仅旅游业经济效益没有减少,反而带动了周边产业以及整座城市的发展。【详细

  向“服务经济”转型,做大做强“绿色蛋糕”

  门票降价仅仅是旅游经济转型的第一步,要让转型持续释放改革红利,需要做好下半篇文章。门票降价必然会带来游客数量的增加,景区基础服务设施承受力如何?景区安全设施和疏导能力是否足够?对景区内的商家监管是否跟得上?只有将这问题解决了,才能让其不再成为转型的“绊脚石”,才能真正使得旅游景区降价不降质,让旅游大众增添“获得感”。

  旅游区门票降价“走形”更应“走心”,以此为契机将“门票经济”转型为“服务经济”,做大做强旅游这一块“绿色蛋糕”,实现旅游与消费、景区与游客“双赢”的良好局面。【详细

  微言大义:

  @寰宇职业经纪人:在坑爹上他们套路多了去了。

  @入随世俗:涨最积极了。

  @远山如黛F:够时间的话还是出国旅游吧。

  @老张:逗你玩儿!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涨价时积极主动,降价时消极应对。说白了,一些景区还是过多依赖“门票经济”,没有转变经营观念。其实从杭州西湖免费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摆脱门票依赖后,更能提高景区的影响力,进而带动整个城市产业发展。除此之外,降价之后,景区如何应对增加的游客量,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