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毛同辉认为,提高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是网络强国建设的基础工程,它不仅是人们的网络素养问题,更事关每个人的合法权益。时时绷紧网络安全这根弦,防患于未然,胜过亡羊补牢。
2018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于9月17日至23日举行,本届宣传周的主题是“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其中,23日被定为“个人信息保护日”。
个人信息保护是网络安全的一个重要议题,在如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方兴未艾,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万物互联时代,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和紧迫性。网络技术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深刻改变,像共享单车、移动支付、网络购物、智慧医疗、网上直播等,都让我们的生活更便利、更高效、更多彩。同时,它还催生了网店、网络作家等许多新业态、新职业,并为制造业“赋能”,让许多传统产业降低成本,优化管理,实现转型升级。但另一方面,媒体经常曝出的个人数据泄露事件也时时在为我们敲响警钟。它提醒我们,网络安全并非高枕无忧,个人信息保护亟待引起各方重视。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数字时代,信息数据的互联互通是不可逆转的大势,避免信息泄露导致个人合法权益受损,需要我们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理性看待。要正确认识网络应用与网络安全的关系,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全不设防。古人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要把加强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作为关键任务,绝不能把自己置于无限大的风险敞口之下。
二是善加利用。这里的“善”指的是使用网络技术的目的、用途和手段都具有正当性和合法性。网络只是一种工具、一种途径,它本身没有善与恶的区分,善恶全在于使用者之起心动念。如果每一个人在应用网络时都能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那么网络安全就有了保障,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就会降低。
三是严加管理。正因为网络不是一片净土,尤其一些不法分子还会把包括个人信息在内的各类数据信息视为“摇钱树”,用来出售、行骗甚至犯罪,进而给个人合法权益带来威胁和损害,我们才更需要加强网络信息保护。这既包括监管部门采取更有力的监控、保护和惩戒措施;也包括技术开发部门筑牢“防火墙”,堵塞安全漏洞,及时检测、预警和处置风险;同时还包括每一名公民增强自身的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多掌握一些网络安全常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用网习惯,不给心怀不轨的人以可乘之机。
提高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是网络强国建设的基础工程,它不仅是人们的网络素养问题,更事关每个人的合法权益。时时绷紧网络安全这根弦,防患于未然,胜过亡羊补牢。(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毛同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网络安全宣传周设立主题日 织密金融安全“防护网”
以人民为“芯” 铸造数字时代的安全密钥
学好安全攻略 助力网民闯关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