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评新而论·中国经济再出发】如何满足国内消费新需求以推动经济增长?

2018年07月31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李宁认为,内需是稳增长的主引擎,消费又是内需的顶梁柱。满足新兴消费需求,做到消费与供给的良好对接,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018亿元,同比增长9.4%,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8.5%。

  内需是稳增长的主引擎,消费又是内需的顶梁柱。消费是观察中国经济运行情况的一个重要窗口,消费发展的一些指标也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参考。目前,市场一些人对我国5、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产生波动有些看法,其实不应过度担忧。

  据商务部的分析,5、6月份的数据波动,主要是7月1日汽车进口关税调整的影响。5、6月份汽车类商品销售有比较明显的回落,而汽车消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消费比重达13%,如果扣除这一因素,实际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还是两位数的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上半年,我国体育、健康、旅游等新兴消费需求增长势头强劲。其中,居民人均体育健身活动支出增长39.3%,医疗服务支出增长24.6%,旅馆住宿支出增长37.8%,交通费支出增长22.8%。

  满足新兴消费需求,做到消费与供给的良好对接,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首先,需要深化“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综合性改革。目前,我国消费市场发展强劲,居民消费需求增长旺盛,特别是一些个性化、多元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增长更加旺盛。据中国贸促会研究院的报告显示,近95%的受访者对个性化定制感兴趣;在个性化消费中,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提出新要求,超过四成的“90后”受访者更青睐“轻奢品牌”。

  这种情况下,将需求端的需要及时传导到供给端,特别是将个性化、定制化的消费需求及时传导到供给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关键的是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权威性:一方面,消费者能够将自己的需求及时传递给生产者,生产者得到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之后,判定不是虚假的,进而没有后顾之忧地开展生产;反过来,消费者收到定制的个性化商品之后,也不会有各种质量担忧。而且,如果哪个环节出现问题,不管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能够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合法权益。

  其次,我国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特别是在涉及吃住行等消费领域,政府相关监管部门要守护好安全底线。相关部门要在消费安全、市场信用建设方面下更大力气,以实际行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消费的快速增长。

  最后,发挥好扩大开放的倒逼机制。近年来,我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特别是在涉及人民消费需求的领域,开放力度越来越大。扩大开放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让国内生产者感受到压力,进而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要发挥好倒逼机制,一方面,国内企业家要有转压力为动力的竞争意识,还要保持不断学习进而参与竞争的态度;另一方面,相关管理部门应持续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破除各种不利于创新发展的因素,让创新者强,让竞争者胜。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开放倒逼机制,促进产业发展,以更好地满足国内消费新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李宁)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消费公平是新电商的“最佳CP”

     精准发力做足内需文章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编辑推荐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