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绵阳5月7日讯 十年寒暑更替,十载冬去春来。“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之际,重返灾区看变化,从悲壮走向豪迈,从恢复走向振兴,巴蜀大地奋进书写新篇章。
图为新北川县城街道一角 年巍摄
经过10年发展,灾后恢复重建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基础设施根本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产业发展结构优化、民生保障持续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层党建不断夯实,灾区群众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有了大写的人,才有大写的国。面对灾难境遇,萌发是前行力量,定格的是绽放的笑脸。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四川人民自强不息、坚韧不拔、不懈奋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托起让梦想腾飞的翅膀。
“创”出新天地
图为蒋军在向记者介绍返乡创业的具体情况 年巍摄
蒋军,一位土生土长的绵阳安州区人。
几年前,他还是浙江省一家大公司的副总经理,拿着高额年薪,享受着现代都市生活。如今,他却深耕于安州区花荄镇太平村的茂林中,带领乡亲们发展原生态土鸡,当起了“鸡倌”。“个人价值应当融入到农村发展之中。我应该开创自己的事业,我也想带着更多人一起实现梦想。”这位返乡大学生早已下定了决心。
“我一直从事的是大学所学的专业——现代畜牧业和现代农业。我要将我所学的知识都投入到生态农业的事业中。”蒋军成立了绵阳市壮源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注册“壮源贡呈”品牌商标,生产有机鸡、有机鸡蛋和绿色蔬菜等农副产品,如今这些产品已等农副产品远销山东等6省。
说到“壮源贡呈”的含义,蒋军表示,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是一切发展的源头,因此我们需要把这个源头壮大夯实。只当“鸡倌”并不满足,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蒋军探索建立“农业主题文化公园”“互联网生态圈综合体”,吸引游客观光、体验和采购,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绣”出新风貌
图为沈艳燕演示羌绣技艺 年巍摄
沈艳燕,一位朴实无华的羌族妹子。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牛飞村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得知这个消息,沈艳燕将自己在北京经营情况良好的家政服务公司转交给别人,并决定回乡发展羌绣产业。
在灾后重建中,牛飞村着力打造具有羌族特色的民俗旅游。“我的梦想是培养一万名绣娘。”2012年,沈艳燕筹资打造牛飞村羌绣文化旅游产业园,并建设羌绣传习所。传习所开班后,每年培训500名羌族妇女学羌绣,带动上千名妇女居家就业。目前,牛飞村有2000余名羌族妇女在这里学习羌绣,甚至还有羌族汉子也加入其中。
沈艳燕表示,“感谢乡村振兴战略,让我们今后的发展更有动力,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羌绣文化旅游产业园占地20亩,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做了大量的羌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工作,通过让羌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灾后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相结合带动了200余户村民致富,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羌绣产业链,年产值近3000万元。
“干”出新业绩
图为刘金强畅谈北川新变化 年巍摄
刘金强,一位憨厚朴实的山东小伙。
10年前,北川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刘金强刚从大学毕业,就来到北川参与援建基础工作。“那时候,我的工作就是跟大家一起修路、修房子,重建家园。”两年的援建工作完成后,刘金强留在了北川,娶了当地的姑娘,从此与北川共呼吸、共命运。
10年后,在北川,一座崭新的羌城已拔地而起,碉楼雄伟壮丽,巴拿恰街店铺林立,寄托着羌汉儿女永远繁荣昌盛的梦想。如今,已经是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党委副书记的刘金强,见证了灾后重建的巨大变化。“这些新建筑,这个美好的新生活都是老百姓用双手打造的。”
2017年,北川县地区生产总值超预期突破50亿元大关,增长9.1%、增速居全市县市区第三位;服务业增加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4项指标增速居全市县市区第一位。“我真心喜欢这个工作,今年的工作主要是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上,确保两个村实现‘摘帽’。”刘金强满怀信心。
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崭新重生的锦绣巴蜀再一次出发。重建美好家园的恢宏乐章,每一位普通人的努力是最动人的音符,创造幸福生活的华彩诗篇,每一位普通人的奋斗更是最华丽的辞藻。加油四川,奋进中国!(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