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城市争夺人才,不是钱“烧”得越多越好

2018年05月05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周成洋认为,在争夺人才的过程中,不是钱“烧”得越多越好,而是要“烧”到位。争夺人才,不仅需要金钱上的支持,还要考虑到人才配偶工作、子女入学教育等各方面的问题,推出适当的配套政策。这样的人才政策才更有人情味,能让人才更有幸福感。

  南昌市日前出台了《关于实施“天下英雄城,聚天下英才”行动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未来5年,南昌将安排100亿元人才发展经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聚集100名国内外顶尖人才和国家级领军人才、500名地方级领军人才、2000名重点产业紧缺急需人才和社会事业紧缺急需人才,新增10万名技能人才,吸引50万名青年人才在昌创新创业。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的。强起来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为此,国内多个城市纷纷出台政策吸引人才,原先还有些“安静”的南昌此次一出手,便是安排100亿元的人才发展经费,不可谓不强势,势必会引起新一轮人才政策的“竞争”。

  没有一座城市会拒绝人才,拒绝人才的城市一定会被抛弃在时代发展的车轮之后。相反,拥抱人才、吸引人才、聚集人才的城市,也必然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人才政策,表面上看是一座城市渴望人才,更深层则体现了一座城市寻求新发展、新突破的创新精神。

  “大城市机会多”是很多人的信条,然而大城市之所以机会多,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有让人才成长的土壤,比如职业晋升环境、薪资待遇水平、户籍准入政策、创业扶持资金等。我们不应忽视的是,在争夺人才的过程中,不是钱“烧”得越多越好,而是要“烧”到位。虽然南昌安排了100亿元的人才发展经费,但是这些钱最终能否花出去、能花出去多少,是十分关键的。还有,在人才政策执行上,未来是否会“搁浅”,也是要引起注意的。

  因而,争夺人才,不仅需要金钱上的支持,还要考虑到人才配偶工作、子女入学教育等各方面的问题,推出适当的配套政策。这样的人才政策才更有人情味,能让人才更有幸福感。令人欣慰的是,南昌已经较为充分地考虑到了这些关键点,这也为其他城市出台类似人才政策提供了一些经验。更重要的是,这释放了一个良好的信号:“强烈的人才意识”将刺激更多人立志成才,形成良好的氛围。

  长期以来,一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大,可是人才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里被相应抵消。因此,当一些二三线城市推出十分丰厚的“人才大礼包”的时候,人才的流向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变化。这种流向,有利于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缩小城市之间的差距。类似南昌这样的城市,需要更多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人才帮助其发展,合适的人才政策也将推动新机遇的产生。

  人才政策不能成为应景之举。与“雷声大雨点小”的一些举措不同,南昌此次投入的巨大资金将用于何处,人才政策又将如何推动,已经有了一个较为详细的规划。接下来,南昌也会出台具体的人才分类目录,稳步落实人才政策。目前看来,南昌的人才政策并非空头支票,但是人才的具体分类是否合理、是否全面,还是要充分考虑的。结合多地的人才政策来看,各地往往更注重吸引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而忽视了对人文社科领域人才的“照顾”。其实,我们在提升“硬实力”的时候,也切不可忘了“软实力”的增长。总之,就是“要把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江西省青年联合会委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周成洋)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育人才”远比“抢人才”重要

     二线城市抢人才,先练好“基本功”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