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镇化应形成小城镇与中心城市良性互动机制

2013年06月26日 10:57   来源:中国经济网   

    城镇化该怎么搞·独家系列述评③

    推进城镇化应形成小城镇与中心城市良性互动机制

    城镇化绝不是孤立存在的,他是大城市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发展,这是经济建设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我国推进城镇化事业必然承载着美好的愿望和顺应着其经济规律的。因此,立足于资源互补,良性互动才是城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只有建立了小城镇与中心城市良性互动机制的城镇化才是合格的成功的城镇化。

    首先,通过城镇化可形成城市与农村人口的有序、良性循环流动。一是目前大城市里约有80%的居民原籍是农村,由于小城镇的居住环境、空气质量相对舒适,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及农村有他们的亲戚、相同的生活背景和中华民族普遍渴求的叶落归根,将吸引一批原籍农村的“城市人”回到故土养老,人口的“回流”将减轻城市老龄化和社会保障的压力;二是随着城市就业压力加大,小城镇创业资本相对较低,农业企业和加工业相对风险又小,随着农村就业环境的改善,将吸引一批在城市里有一定创业意识、技术基础的务工人员或者大学生回乡创办农业企业、物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小城镇商业、服务业等第二、第三产业,实现一部分城市人口的“倒流”;三是因城镇化提供的大量就业机会,会把一部分迷恋于都市生活而缺乏足够技能的流动人口召回家乡,减缓大中城市就业和社会治安管理压力,舒缓一部分农民工焦躁的不平等待遇的心理矛盾,从而减少民众怨气。从人口的“回流”到“倒流”,最终形成小城镇与中心城市人口有序的良性循环机制,才能真正治理目前存在的“交通拥堵、空气恶化”等“大城市病”,实现城镇化建设的最大意图。

    其次,通过城镇化可为城市培训新一代优秀的产业工人。从良性互动讲,基于中心城市外延的产业布局,因小城镇的广阔空间,为中心城市的部分产业提供发展空间,可吸纳大城市富余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城镇化过程中也在培训着新一代优秀的产业工人,必要时可为中心城市提供高质量的工作人员,而不是以前的单纯劳动力输出,最终形成小城镇与中心城市人才良性互动机制。

    第三,在城镇化进程中将为中心城市减轻生活成本压力。城镇化一个重要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农业由此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农产品将更加丰盛,在农产品主要消费市场的大中城市,通过农超对接,市民将享受到更多物美价廉的农副产品。

    第四,通过城镇化可解决城市和城镇发展的建设用地。在我国广阔的农村,有大量散落各处的农田早已闲置甚至荒芜,并有大量的宅基地空置。经过测算,通过城镇化农村建设用地可复耕腾出数亿亩建设用地,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国家统一收储,实现完全市场化。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城市可向国家购买建设用地指标,国家用出售建设用地标的收入支付农村建设用地复耕带来的建设用地指标,形成财富的有限转移,推动城镇化发展资金的良性循环,并有充余的建设用地用于发展大型农业企业集团,通过规模化经营的农场主或农业企业,能够顺利实现大规模土地经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通过资源的最优配置,达到农民、企业和投资者都能在已有的利益基础上获得更加长效、低碳、环保的投资收益。

    第五,通过城镇化最终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食品安全的问题。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面对的是数亿农民和数以千万计的微小企业,目标小、分布广、范围大,形成的粮食、蔬菜、水果等一系列农残严重超标问题,监管困难、力不从心,毒食品问题屡屡发生。通过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和源头监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政府所监管的是大中型种植企业、农业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监管起来相对容易,更有利于食品安全。

    总之,在城镇化建设中,规划者、执行者都当出于建立起小城镇与中心城市互动机制而开展工作,而非孤立建立一个花瓶式的小城镇,也不能只单纯把城镇化当成扶贫工程来做。 (杨阳腾 王学平)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农民安居乐业才是城镇化成功的最高评判标准


城镇化该怎么搞—因地制宜解决三农问题是成功的核心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