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市长成文化符号未尝不可

2013年06月25日 09:41   来源:西安晚报   张枫逸

  山西省十大文化符号评选活动启动以来得到极大关注。6月23日,记者从该活动组委会了解到,截至当日下午5时整,目前暂时排在第一位的是太原市长耿彦波,第二位则是由太原市晋祠博物馆报送的晋祠。此外,还有山西大院、晋商、黄河、关公、老陈醋等。(6月24日《三晋都市报》)

  网络上,一些网友纷纷指责评选公正性,质疑是否存在刷票行为。对此,此次评选主办方有责任确保评选公开透明,接受公众监督。而在这一前提下,市长领跑文化符号乃至最终当选,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对于外人来说,耿彦波的名字或许有些陌生,然而,他对于山西文化建设的贡献却是有目共睹。从任职榆次、太原、大同,到又回太原,耿彦波一直不遗余力挖掘文化资源、树立文化品牌。尤其任职大同市长期间,大规模实施文化遗址连片保护,创造了文化保护、大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的“大同模式”。

  事实上,耿彦波入选此次文化符号评选并不意外。此前,他已经先后获得“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2011年度中华文化人物”等殊荣。余秋雨曾评价道:“耿彦波在保护文化古迹的路上走得很艰辛,遇到很多很多的问题,但他保卫住了中华文明,他把它做得光彩亮丽,做得虎虎有生气。”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然而,在一些领导干部看来,文化建设属于长期工程、隐性工程,远不如打造几个开发区、上马几个大项目来得立竿见影。急功近利的思潮之下,千年的文化积淀逐渐在千城一面的城市化中失去色彩,隔断了文化脉络的传承;历史遗迹、珍贵建筑纷纷被以“保护性拆除”的名义推倒,为商业开发让路。相比之下,能够像耿彦波这样重视文化的官员,也属难能可贵。

  时代在发展,我们对于文化符号的认知也应拓宽视野。倘若耿彦波能够最终成为山西十大文化符号,则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能起到激励和导向作用,引导更多的领导干部端正发展理念,不遗余力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如此,可谓善莫大焉。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