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对接天宫一号:探索宇宙的“中国责任”

2013年06月14日 06:36   来源:中国经济网   

    神舟十号飞船13日13时18分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这是天宫一号自2011年9月发射入轨以来,第5次与神舟飞船成功实现交会对接。(6月13日新华网)

    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步阶段性的成功已经是“一种习惯性的成功”,神十的发射成功融入到中国端午节浓浓的祥和氛围中,以锦上添花的方式为中国人带来又一次的成功骄傲。

    如果神十的发射顺利以及和天宫一号的对接成功只是“充分展示我国航天工程建设的辉煌成就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无异于是老调重弹,很难形象地、具体地描绘航天事业对人类的贡献,也很难说明在人类航天史上,在“探索宇宙”事业中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承担了哪些责任。

    就在神十成功发射之后,中国互联网上被疯狂转载的一篇文章为网民上了一课。“1970年,赞比亚修女 Mary Jucunda给 Ernst Stuhlinger博士写了一封信,他因在火星之旅工程中的原创性研究,成为 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Marshall太空航行中心的科学副总监。信中,Mary Jucunda修女问道:目前地球上还有这么多小孩子吃不上饭,他怎么能舍得为远在火星的项目花费数十亿美元。”

    Ernst Stuhlinger博士的回信不仅回答了“通过卫星进行监测与分析来提高食品产量,以及通过改善国际关系提高食品发放的效率”,说明了通过太空项目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两个方面。同时,Ernst Stuhlinger博士还在信中介绍另外两个重要作用,“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提高一代人的科学素养”。尽管无法核实这封信的真实性,但信中对航天事业意义的阐述是真实可信的,对航天事业所起的“两个重要作用”的表述亦是人们几十年来亲眼可见、亲身可感的。

    四十多年前,美国航天人的情怀中面临着与今天中国航天人同样的挑战和困境,“如环境污染、饥饿、贫穷、过度城市化、粮食问题、水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等等,号召大家正视这些严重问题的呼声越来越多。人们突然表示出对自身问题的关注,不能说和目前正在进行的这些初期太空探索项目,以及它所带来的对于人类自身家园的全新视角无关。”重要的是,“太空探索不仅仅给人类提供一面审视自己的镜子,它还能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技术,全新的挑战和进取精神,以及面对严峻现实问题时依然乐观自信的心态。

    当历史轮回,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人有能力面向太空奔去并转身回望地球时——中国人的视野与所有人类的视野一样豁然开朗,有能力看到作为地球人的认知不足,当经济力量推动中国人升入太空时,站在太空里观望“美丽而又珍贵”的蓝色孤独星球所产生的一切人类情怀会让中国人骄傲地说,航天事业的成功让我们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经济的力量积攒促成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最初的航天梦想到实现载人航天的壮举,科技力量和科学素养提升之后的回报显然不只是受惠于经济层面,当中国人不断地融入到人类航天事业中,不断地承担更多探索宇宙的责任时的大国力量。

    Ernst Stuhlinger博士在给Mary Jucunda修女的信中引用了Albert Schweitzer的名言:“我忧心忡忡地看待未来,但仍满怀美好的希望。”面对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步成功,人们习惯了乐观地看待未来,但从科学的视角审视未知的太空,“忧心忡忡”应该是渺小的人类在面对无垠太空时惟一的选择,但在探索宇宙的责任中,中国选择了承担自己责任,神十对接天宫一号的成功证明了——当中国航天人怀揣美好希望的心态去努力工作时,便可促成梦想成真。(傅连禄)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神舟十号成功发射,为“中国梦”添光彩

 

神舟十号成功发射:请给英雄家人多些自由空间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