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神十对接天宫一号:探索宇宙的“中国责任”

2013年06月14日 06:36   来源:中国经济网   

    神舟十号飞船13日13时18分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这是天宫一号自2011年9月发射入轨以来,第5次与神舟飞船成功实现交会对接。(6月13日新华网)

    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步阶段性的成功已经是“一种习惯性的成功”,神十的发射成功融入到中国端午节浓浓的祥和氛围中,以锦上添花的方式为中国人带来又一次的成功骄傲。

    如果神十的发射顺利以及和天宫一号的对接成功只是“充分展示我国航天工程建设的辉煌成就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无异于是老调重弹,很难形象地、具体地描绘航天事业对人类的贡献,也很难说明在人类航天史上,在“探索宇宙”事业中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承担了哪些责任。

    就在神十成功发射之后,中国互联网上被疯狂转载的一篇文章为网民上了一课。“1970年,赞比亚修女 Mary Jucunda给 Ernst Stuhlinger博士写了一封信,他因在火星之旅工程中的原创性研究,成为 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Marshall太空航行中心的科学副总监。信中,Mary Jucunda修女问道:目前地球上还有这么多小孩子吃不上饭,他怎么能舍得为远在火星的项目花费数十亿美元。”

    Ernst Stuhlinger博士的回信不仅回答了“通过卫星进行监测与分析来提高食品产量,以及通过改善国际关系提高食品发放的效率”,说明了通过太空项目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两个方面。同时,Ernst Stuhlinger博士还在信中介绍另外两个重要作用,“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提高一代人的科学素养”。尽管无法核实这封信的真实性,但信中对航天事业意义的阐述是真实可信的,对航天事业所起的“两个重要作用”的表述亦是人们几十年来亲眼可见、亲身可感的。

    四十多年前,美国航天人的情怀中面临着与今天中国航天人同样的挑战和困境,“如环境污染、饥饿、贫穷、过度城市化、粮食问题、水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等等,号召大家正视这些严重问题的呼声越来越多。人们突然表示出对自身问题的关注,不能说和目前正在进行的这些初期太空探索项目,以及它所带来的对于人类自身家园的全新视角无关。”重要的是,“太空探索不仅仅给人类提供一面审视自己的镜子,它还能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技术,全新的挑战和进取精神,以及面对严峻现实问题时依然乐观自信的心态。

    当历史轮回,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人有能力面向太空奔去并转身回望地球时——中国人的视野与所有人类的视野一样豁然开朗,有能力看到作为地球人的认知不足,当经济力量推动中国人升入太空时,站在太空里观望“美丽而又珍贵”的蓝色孤独星球所产生的一切人类情怀会让中国人骄傲地说,航天事业的成功让我们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经济的力量积攒促成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最初的航天梦想到实现载人航天的壮举,科技力量和科学素养提升之后的回报显然不只是受惠于经济层面,当中国人不断地融入到人类航天事业中,不断地承担更多探索宇宙的责任时的大国力量。

    Ernst Stuhlinger博士在给Mary Jucunda修女的信中引用了Albert Schweitzer的名言:“我忧心忡忡地看待未来,但仍满怀美好的希望。”面对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步成功,人们习惯了乐观地看待未来,但从科学的视角审视未知的太空,“忧心忡忡”应该是渺小的人类在面对无垠太空时惟一的选择,但在探索宇宙的责任中,中国选择了承担自己责任,神十对接天宫一号的成功证明了——当中国航天人怀揣美好希望的心态去努力工作时,便可促成梦想成真。(傅连禄)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神舟十号成功发射,为“中国梦”添光彩

 

神舟十号成功发射:请给英雄家人多些自由空间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