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斌:高管薪酬下降 国企产品与服务就能物美价廉吗?

2013年05月14日 06:11   来源:中国经济网   

    在2012年,16家上市银行的419名高管共获得薪酬4.66亿元,较2011年下降3.13%。实际上,国内有一种趋势,特别是谈到国企、垄断企业时,总是强调将其员工特别是高管的过高收入降下来。然而,这样做法几乎是没有实际意义的。(5月12日《投资者报》)

    譬如我,一介平民,我对于银行的希望是存款利息尽可能高一些,至少能跑赢物价,不要让我的钱躺在银行里“中枪”——实际购买力不断缩水。对于市场经营主体、个人,则应该更关心融资是否方便,且贷款利息是否能低一些,存贷款之间的息差是否能小一些,等等。而银行员工特别是高管们的收入有多高,其实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同理,我们希望成品油价格不要太高,通讯费用不要太高,电价、水价、燃气价等都不要涨得太快……凡此种种,综合成我们的生活,就是成本相对不高、生活压力相对不重。

    自由竞争的环境中,市场机制自然会发生作用。消费者用脚投票,哪一家企业提供更物美价廉的产品或服务,就光顾哪一家。但有些行业的国企往往被行政垄断所保护,能够避免国内竞争,显然就不在上述范围内了。既然它们的存在为客观现实,那么消费者自然会将他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国际市场比较。纵然不要求其更加物美价廉,至少要求能在同一水平上。所以人们常常质疑:美国也是石油进口大国,为什么成品油价格更低且质量更好呢?打越洋电话,为什么从国外打回来相对便宜得多呢?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讲,就是前者提供给后者更加物美价廉的产品与服务。一家企业做到后,如果还利润丰厚,那是员工辛勤劳动的结果,是职业经理人经营能力的体现,本来应给予更好的待遇。反之,一家企业所提供给我们的产品与服务总是质量低劣、价格高昂,纵然其高层管理人员不拿一分钱的工资,对普通消费者又有丝毫意义?我们不是一样做“冤大头”吗?

    基于现实国情,那更是一个笑话、一个朝三暮四的游戏。即在红利税税率低到惊人程度且一般只在国资委内部分配而不上缴公共财政之时,所降之薪不过是往好了说沉淀为企业利益,往坏了说被挥霍掉罢了,对消费者没有实际利益之外,还对出资人(国企,顾名思义,以全国民众或辖区内全体民众为出资人)没有任何回报。

    如果是一家市场性质的企业,提供了质量低劣、价格高昂的产品与服务,它显然会在竞争中失败,会倒闭破产。如果这是一家国企,则应该有制度性的保证,来要求它们能够提供更物美价廉的产品与服务。而它们的员工以及高管的待遇是内部问题,内部解决即可。内部解决不了就重组。重组不了,与其让民众白养着,不如倒闭破产。动辄拿降薪说事,不仅无实际意义,且在相当程度上是对于前者的回避与阻挠。

    所以,国企也好,垄断企业也罢,终归是企业。当我们谈到它们时,别跑题,请直接拿物美价廉的产品或服务说话。(许斌)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国企高管薪酬的“度”在哪里

 

中国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呼唤最低工资制度

(责任编辑:周姗姗)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