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凭什么给受教育权强制“上环”?

2013年05月08日 08:31   来源:红网   以诺

  卢先生儿子将要上小学,昨天他去佛山妈庙居委会盖章却被要求提供孩子妈妈的上环证明。卢先生发愁,“没有上环就盖不了章,小孩就上不了学”。记者调查发现,仍有不少地方上环与小孩上学挂钩。(5月7日《南方都市报》)

  卢先生在佛山打工十年,本想着秋季孩子就可以在当地公办小学就读了。令他无奈的是,解读申请表上“计划生育”一栏却成了一道坎:居委会要求出示孩子母亲的上环证。居委会工作人员称,解读申请表确实需要父母的上环证明,没有证明无法盖章。而卢先生的妻子定期孕检,有生二胎的资格,也并没有生。不管他们怎么解释都被拒绝。

  根据新闻,仍有不少外来家庭的孩子上学跟卢先生一样被卡在“上环证明”上。看来因为上环问题不能上学的孩子并不是孤例。在计划生育合理性越来越引起质疑的今天,连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竟然也被“上环”了。居委会和相关部门凭什么给这项公民的基本权利“上环”?

  该居委会负责人搬出的是《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中规定“‘一台上环,二胎结扎’,是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法律规定”。而这条规定是首选上环,而不是必须上环。而且笔者注意到,这里面是两个不同的主体。受教育权是属于孩子这个独立个体的权利,而遵守计划生育规定是其父母的义务,而不是孩子的义务。就算父母违法犯罪了,孩子也应该享有他自己的受教育权。

  就算是规定条例必须上环,也不可以拿这个来对抗宪法规定的受教育权。广东地方条例作为地方行政规章不能抵触作为根本大法宪法和教育法。今年两会就有全国人大代表提议落户和入学是公民基本权利,应该与计划生育脱钩。

  其实上环证明只是行政公权强制套在公民权利上诸多“环”中的一个而已。比如,不少地方规定第一胎出生需要有准生证明否则医院不让住院生产;还有部分地方规定孩子入户也要求父母上环或结扎。凡此种种,都凸显公权力的傲慢和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肆意侵犯,现在该是去掉这些带有歧视性和不公正的“环”的时候了。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简单撤并 教育盲行(图)    2013年05月06日
  • ·教育应补上敬畏生命的一堂课    2013年05月06日
  • ·全班“株连”式赔偿是教育懒政    2013年04月28日
  • ·就业问题的教育视角    2013年04月26日
  • ·就业问题的教育视角    2013年04月26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