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3月6日:随车被盗婴儿遇害 哀痛之后的思考

2013年03月06日 14:12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昨夜,有无数国人为长春两个月大的婴儿小皓博伤心落泪,这名婴儿本来被留在自家车里保暖,未料到车被盗走,盗车贼周喜军在逃跑路上发现车内的婴儿后,残忍地将其掐死、掩埋于雪中。两个月大的婴儿,正是刚学会微笑的时候,然而这样一个可爱鲜活的生命就此凋谢!一个人要丧心病狂到什么程度,才能犯下如此罪行?


    【多重视角】折射人性的善与恶

    【】对一个仅有两个月大的孩子下毒手,嫌犯之残忍令人发指。如果不是为一己私欲不择手段,如果不是对他人生命的轻贱,嫌犯何致若此。哪怕他心中有一丝人性,都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我们感到遏制不住的愤怒、悲痛,同时也有一些人担心,这类人不是个例。这样的担心并不过分,2010年,江苏、陕西等地都有人在幼儿园里对天真无邪的孩子挥起屠刀。

    之前的恶性杀人犯,他们多处于社会中下层,在激烈的竞争中被边缘化,他们往往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对社会有仇恨,他们还有一个共性,就是对生命的极端不尊重。

    每个国家都出过恶性杀人案件,舆论的反思也都能找出各种社会原因。从中国来说,我们在自己身边不难发现,人道主义启蒙不彻底,对生命的尊重一直缺乏厚重的根基,整个社会对法和道德的敬畏之心不够。显然,如果上述几个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各种悲剧仍会继续发生。

    【】当一个人因为贪婪残忍实施罪恶的时候,成千上万长春人全城搜索失踪婴儿,这是一幕感人的场景。嫌犯的恶令我们寒心,但更多人的善也令我们温暖。互联网上每天都披露各种各样丑的恶的事情,这些丑恶的数量看起来不少,但它们与其对立面相比仍是绝对的少数派。社会的主流永远是“正”的。

    大众传媒时代,恶性犯罪被广泛传播,激起民众同仇敌忾的同时,也激起了他们向善的意愿和决心。人性是相通的,基本的良善之心汇集在一起是一种强大无比的力量,它会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从整个人类历史,我们能看到这条清楚的线索,这个大方向不会扭转。【详细

    【背后思考】拷问人性底线

    是什么造就了一个如此畸形残忍的恶魔?从案件本身来看,此事的发生极具偶然性。周某极有可能仅仅是路过那个未熄火的汽车旁边,顺便干了件顺手牵羊的事情。对于后座上的婴儿,也许刚开始的时候就不曾注意。等开到一半时婴儿的哭闹之声,终于让他发现车上还有其他人,多半是恐慌和畏罪心理使其大脑短路,干出了这件极端罪行。从事后周某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的情节来看,此人恐怕还不能和周克华、张君等悍匪惯犯划上等号,但是其罪行依然是让人发指,如果走上法律程序的话,此后余生必将难见天日。

    周某犯罪行为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其扩散效应,在整个长春甚至整个国家的人都希望婴儿能活下来,并且都在默默祈祷之时,这样的噩耗传来,对于人们、社会的杀伤力可想而知。人们不知道为何在文明社会还会有如此禽兽之人,以后一系列的深思、反省乃至唾骂也必将接踵而至。经常唱着“让人间充满爱”,但是还会发现依然是有“没有心的沙漠、没有爱的荒原”。这也给大家提了个醒,即便社会发展到怎样地步,依然不能忘记还是有人并未把身上的兽性蜕化完全。【详细
   
    【网友心声】为幼小生命默哀,愿罪犯依法严惩

    两月大婴儿,本该是受到父母的悉心照顾的,但却在罪犯良心泯灭的手中生命消逝,被埋于雪中,人性何在?良心何在?偷车就偷车,为何让无辜生命消逝,让其父母、亲属以泪洗面,一家幸福的家庭在罪犯的破坏下种下抹不去的阴影,留下一场永不能抹去的恶梦。

    我们再次为幼小生命的消逝而默哀,愿罪犯得到应有的惩罚。【详细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在很多国家相继都废除死刑的大背景之下,从药家鑫到现在的周某,为何国人对这类严重违背道德、法律的案件还是会选择“杀人偿命”的重刑倾向呢?其实人们昭示的仍然是内心深处最朴素的正义观,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此起彼伏的民意之下,相信理性的司法能给出最为公正的判罚。这个案子或许更值得思考的是,造就这样一个“人性丧失”恶魔的原因是什么?显然基本的道德教育、法律精神不能缺位。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