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吉伟:M2/GDP高不足以断定我国货币超发

2013年02月14日 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近期,关于我国货币是否超发的争论较为激烈。从我国货币供给量走势看,2008年之前,我国货币供给量增长平稳,2009年实施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使得货币供给量大幅上升,并推动M2/GDP比率大幅抬升。目前我国该指标为187%,远高于美国和欧元区,也大幅高于其他金砖国家。

    但这些理由不足以断定我国货币超发,因为货币供给受到实体经济的货币需求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干预影响,这就需要与我国社会经济背景相结合来解读。

    从当前看,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我国特殊的金融体系、经济增长阶段以及国际资本流动情况可以进一步解释我国M2/GDP比率较高的问题,这也是很多学者否认我国货币超发的主要论据。

    这里还想补充两点微观层面的原因。一方面,GDP/M2是经济学里所讲的货币流通速度,因而M2/GDP比率持续走高代表我国货币流通速度持续放缓,更多货币沉淀下来,而不是继续参与商品交换,这与居民消费行为和产业结构等中微观经济状况有关。

    另一方面,我国储蓄率为53%,处于世界高水平,居民高储蓄率与我国人口结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以及投资渠道单一有很大关系。同时,我国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尤其是重工业占比较大。当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占比不断提高时,资金占用增多,导致货币需求增大。这种产业结构反映在企业财务结构上,表现为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持续上升,企业财务杠杆率增高。

    按照经济学理论,如果货币超发,将引起通货膨胀和社会流动性过剩,但我国却呈现出不一样的情景。近年,我国物价保持稳定,基本没有出现很大的通货膨胀问题。货币供给的相当一部分被经济增长和商品货币化所吸收,加之央行采取适当的货币调控政策合理调整社会流动性,使得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匹配得很好。

    同时,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仍然较低,社会收入分配体制不够合理,较高的货币供给量并没有产生社会的财富效应,进而没有转化成较大的社会需求,社会供需保持基本平衡。

    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并没有因货币供给量大幅增大而全面宽松,而是呈现局部、结构性紧张状态,主要表现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资金需求较为紧张、融资难度较大。这与我国经济体制有很大关系,国企与民企的差异使得更多社会资源倾向国企,而民企、中小企业不得不转向各种非正规金融渠道,导致影子银行规模大幅膨胀。而且,由于部分行业垄断,加之竞争行业利润率呈现下降态势,大量民营资本沉淀或者闲置下来,而公共部门投资资金严重不足,使我国呈现出结构性和流动性不均衡的局面,社会资金运用效率下降。

    总体看,我国M2与GDP比值处于较高水平,尤其是2009年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之后,使得M2/GDP比率上升到一个新高度。这既有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因素,也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虽然不会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但可能因收入分配体制问题带来房价等资产价格泡沫问题和社会问题。同时,货币供给量较快增长所形成的社会杠杆水平和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

    当前,我国潜在经济增速呈现放缓趋势,已反映出经济增长中长期问题的严重性。未来,我国有必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投资效率,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促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打破行业垄断、调整经济结构,挖掘内需潜力,提高社会生产率,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袁吉伟)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张茉楠:如何看待中国式货币超发

 

货币超发,稳物价任务艰巨

 

中国货币超发问题亟需科学看待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