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质量就是生命”并不只是企业的“专利”

2013年02月13日 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企业用“质量就是生命”来告诫员工必须确保产品质量。事实也是如此,凡是重视产品质量的企业,一般都信誉好、形象佳、市场竞争力强。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企业对待产品质量的认识和态度也不一样。有些企业为了一时之利,就会偷工减料、掺劣制假、故意降低产品质量。这就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压力,督促企业重视产品质量。政府职能部门能否有效发挥职能作用,就是营造这种环境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比如不久前媒体曝光的大众汽车“DSG故障”事件,最后以质检部门认定“不需要通过召回手段”解决而尘埃落定。为什么明知存在质量问题,却不要求生产厂家采取召回措施,而要息事宁人,用所谓的“售后服务”让隐患保留,令消费者担心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如果没有消费者投诉和媒体报道,相关职能部门是不大可能发现质量问题的;另一方面,就算消费者投诉和媒体报道了,面对知名企业,相关职能部门也往往会息事宁人,不让企业“利益”受损。大众汽车的“DSG故障”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

    试问,如果不重视产品质量,不仅不会给企业带来利益损失,反而会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谁还会把产品质量当回事呢?谁还会在乎消费者的利益呢?

    单就宣传的形式与内容来看,可能没有一个国家比我国更加重视产品质量。“质量就是生命”之类的标语、口号和讲话,几乎在每个企业、每个政府职能部门都存在,但一到了现实生活,就都成了摆设了。

    “质量就是生命”,显然不只是企业的“专利”。如果要想让企业将“质量就是生命”当作绝不敢违反的金科玉律,绝不能只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比企业还重要。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理应比其他国家更加重视产品质量、重视对产品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因此,我们希望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能够真正担当起这个责任来。(谭浩俊)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郭夏:透过空气质量问题看“创新经济”

 

朱小丹:提升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乔瑞庆:提高城镇化质量必须破解高房价难题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