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无人能"自强不吸",改善环境靠每个公民

2013年01月15日 11:2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北京空气质量从10日连续跨越三级和四级,直接转入五级重污染。最近几天,全国中东部地区也陷入严重的雾霾天之中,中央气象台为此发布了大雾黄色预警。环保部门的数据显示,从东北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污染。

    据预测,从明天开始,中东部地区的雾霾天气或将逐渐消散。与此同时,有关雾霾天气的讨论仍在进行之中。

 



    反思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严重的“生态赤字”

    严重的“生态赤字”直观上就是污染,不仅侵害百姓机体健康,更严重侵蚀中国经济的健康。据相关监测数据,北京PM2.5的污染源中,机动车排放污染占22%,煤炭污染占16.7%,工业喷涂污染占16.3%,城市扬尘污染占16%。这意味着,我们所有的生态足迹恰恰是造成污染的源头【详细

    GDP膜拜的政绩观

    那是一张GDP崇拜的面孔,红头文件的批文,是政绩的奖状,是向上走的一纸通行证。谁能掂量得出,市长几度哽咽的热泪,将抵消这个国度在改善环境污染上多少的投入和努力?这纸批文,能在这片天空,堆积出多厚的雾霾?但是,这纸批文,当地一茬接一茬的官员,整整等了30年。【详细

    高昂的人均GDP能耗

    从人均GDP能耗来说,不仅日本、德国、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低于中国,人均GDP水平与我国较为接近的菲律宾、印尼及埃及人均GDP能耗都远不及我国来得高。就连印度,也与中国在人均GDP能耗上远远地拉开了差距。有专家说,“我们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污染排放量远远超出了最大生态容量,这并不是秘密。”【详细

    反思二:完善应急工作预案

    加强日常环境保护

    政府对雾霾的责任,不仅表现在应急工作上,更在于日常环境保护与治理,拿出过硬的措施,推进绿色生产。一般而言,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可以清楚地看到,雾霾的产生,与陈旧、落后、粗重的生产方式息息相关。【详细

    科学治理环境污染

    光靠官员治污不行,要请出科学家。例如为了治理空气颗粒物,美国启动了长达16年的“哈佛六城市研究”。虽然耗资不菲,但研究结果物有所值。再譬如德国和俄罗斯,近年经过新能源的推广和知识产业的转型,空气污染大为改善。还有,城市化是否只能复制纽约香港模式?看着千篇一律的中国城市,也许我们忘了环境和人类和谐共生的都市大有人在。【详细

    环境公益诉讼不可缺少

    环境公益诉讼是促进环境改善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很多时候,前者与环保组织密切相关。由于个人公益诉讼难度过大,社会组织在公益诉讼上的作用显得不可忽视。此前团体公益诉讼无法开展,往往囿于民事诉讼法的原告资格上,而随着民事诉讼法的修改,社会组织已经具备诉讼资格,其中的进步性不言而喻。【详细

    反思三:政府与公民各负其责

    各级政府应该带头

    除了让公车有节制地运行,减掉不必要的建设项目,简化仪式庆典,不搞奢华的酒会宴席,节约利用水电纸张等办公资源,这些都是减少排放的重要途径。因此,通过改作风改掉一些不利环保的老毛病、坏习惯,让办公更加低碳、作风更加健康、干部更加勤俭,既能减轻财政负担,也会带来污染排放的减少。【详细

    改变个人生活方式

    有毒空气,也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一个拷问。我们在抱怨汽车拥堵之时,自己能否少开车、多一些绿色出行?我们痛斥环境污染制造者,自己能否在日常生活中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是否反思自己在追求生活舒适时多了一些浪费?【详细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既然同呼吸,那就共责任”,这是央视《新闻联播》有关雾霾报道的一个标题。面对刺眼呛鼻的雾霾,我们不能站在道德高地只说别人,自己却没有任何行动,不能总是说的比做的好,不能既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

    雾霾弥漫,没有人能“自强不吸”,解决污染问题需要政府的力量,也需要每个公民能切实身体力行。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