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近日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提出,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并将劳教制度、户籍制度、涉法涉诉信访及司法权力运行“四项改革”作为工作重点,体现了改革直面问题、重塑法治的决心和诚意。
声音:
抒写建设平安中国新篇章
“打铁还需自身硬”,建设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关键在于建设一支过硬的政法队伍。各级政法机关要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以提高专业化、职业化、正规化水平为重点,以提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目标,全面加强政法机关领导班子建设和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着力打造一支忠诚可靠、执法为民、务实进取、公正廉洁的高素质政法队伍。【详细】
释放出权力尊重民意的新“手势”
让改革来实现蜕变,实现与旧式权力意志与民众意志的天人合一,民意不是障碍,而在权力的拥有一方。权力的灰色地带消除了,权力不再恣意,不再生硬,权力的手势不再用来指手划脚,而是用来服务民众,许多人会因此失落、失意。这是权力在改革中承担的代价。在权力的失意与民众的痛楚之间,决策者取谁舍谁,改革的决心大小、诚意与否,民心一目了然。【详细】
建议:
坚持推动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改革
一方面我们要建设法治中国,一方面我们也要建设平安中国,法治与平安是并行不悖、有机统一的。不能说因为要搞法治,要改革那些不符合法治诉求的法规制度,就可以忽略平安建设,就可以不要社会稳定。劳教制度改革、涉法涉信访工作改革、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均既涉及到法治文明,也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平安建设,切勿一条腿走路,因噎废食。【详细】
需要无数“从我做起”的实践积累
我们每个人真的做好准备了吗?未必。有什么样的官,就有什么样的民。反过来也是一样。前些年中国的社会治理更多是围绕“权力”进行的,法的直接性常常不突出。各地政府的办公楼修得那么高大,从文化上就有“镇住”民的含义。民有了不满,或者想要更多好处,最有效的也是要想方设法摆平官。虽然中国社会的法治观念在强化,但那些观念更多是从书本里、媒体中听来学来的,属于人们的“知识”,而非通过亲身经历得来并且融入到生活方式中的经验和信念。【详细】
守住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人民群众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更加强烈,一些群众有时为争得一分公平甚至比争得几分利益还要执着。政法机关处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罪犯没有得到应有惩处、当事人胜诉权益没有得到及时实现,社会正义就难以伸张。【详细】
目标:
人民幸福是法治中国的最高目标
人民的幸福就是最高的法律。或许在法治的征途中我们还有诸多缺憾,立法科学性的追求、权力法制化的规制以及司法体制改革的突破,都需要倾注更大的决心、勇气与智慧。但无论如何,一个具有独特性、敢于向西方争取“话语权”的“法治中国”必将崛起,这已成为全体国人孜孜追求的共同愿景。【详细】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法治中国是国人追求的梦想,对于公民来说,应该逐渐形成这样的共识:法治从来就不是“找个法治你”。
虽然法治关涉社会治理,但其核心却是“法律至上”,是严格限制公权力下的依照良法之治。法治要求公权力在行使时必须遵循“法无明文授权不得为”的原则,尽可能地保持克制,无论其目的是善还是恶。社会是发展的,法律是滞后的,所谓法律从来都不可能做到穷尽一切。即使是“天网恢恢”,也难以保证个别恶行会从中“疏而不漏”,这是法律的本性所决定的,也是信仰法治、依赖法治的必然付出。
因此,不能允许任何执法单位和个人,因为外在的压力或者其他某种因素而随意突破法律,即使其执法是为了善。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年巍)